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观评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3

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观评介

李淑霞徐作庭

陆军工程大学教学科研保障中心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本文在介绍弗莱克斯纳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对《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一书的观点进行了简单评介,接着指出了作者写作的时代性和局限性,然后简单说明了作为事实存在的大学应该是多元中的平衡与坚守,最后提出了21世纪的大学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21世纪的大学

一、弗莱克斯纳其人及其写作背景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Flexner,1866.11.13-1959.9.21),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20世纪美国医学教育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是《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本文后续简称为《现代大学论》)。1930-1939年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主任,任职期内弗莱克斯纳广泛招揽世界一流科研人才,大力倡导学术研究和学术自由,积极鼓励对有用的“无用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同时积极推动行政改革,简化行政管理,迅速使普里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成为世界知名的研究中心。

20世纪初正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盛行的时代,“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使当时的大学逐渐走出“象牙之塔”,教育的功利主义、职业主义思想日益严重。以“威斯康星观念”为标志,直接为社会服务逐渐被公认为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现代大学论》写成于20世纪30年代,弗莱克斯纳在对高等教育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后,写出了既有时代特色又与时代保持张力的著作。

二、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观探析

1.什么是大学?大学的独特职能是什么?作者首先申明自己讨论的是现代大学的理念,他认为:“大学像其他人类组织一样,处于特定时代总的社会结构中。大学不是老古董,不会将各种新事物拒之门外;相反,它是时代的表现,是对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也就是说,大学的功用是历史性的,我们要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审视大学。大学作为一种机构,它是历史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环节,是社会进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在时代跳动的脉搏中,大学既不能“落后于社会”,又不简单地“迎合时尚”,而是要明智地作出调整以成为社会所需的有效组织机构。“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作者认为要以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为基础,对社会问题做出回应。

“除了大学,在哪里能够产生理论,在哪里能够分析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在哪里能够理论联系事实,在哪里能够传授真理而不顾是否受到欢迎,在哪里能够培养探究和讲授真理的人,在哪里根据我们的意愿改造世界的任务尽可能地赋予有意识、有目的和不考虑自身后果的思想者呢?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虽然作者如此强调大学的作用,但是却没因此极端夸大大学的功用。他指出:“大学仅是众多教育事业中的一项。在总的教育计划中,大学有某些特定的职能,其他机构履行或应该履行其他职能。”作者认为学者和科学家们主要关心四件事情——保存知识和观念、解释知识和观念、追求真理、训练学生以“继承事业”。作者认为大学是不应该关心真理的效果和用处的,所以他对一些学校做的某些低层次、“服务性”工作表示抨击,大学不应该沦为社会的“服务站”。“现代大学在最高层次上全心全意并毫无保留地致力于增进知识、研究问题和训练学生”,“追求科学和学术的工作属于大学”。作者对大学进行了比较清晰的功能厘定,划分了大学工作者应从事的基本工作,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只是今天的大学在与其他组织日益复杂的互动中,让事实越来越偏离弗莱克斯纳所说的大学的理念了。

2.作者对大学研究和大学专业教育性质的看法。什么是研究?作者认为:“研究是一种旨在获得真理的努力,它是目前人的思想在一切可利用的设备与资源的帮助下能够做的最艰难的事情。课题必须是严肃的,目的必须是没有私利的;不管研究结果对财富、收入或物欲的影响多么大,研究者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由此不难看出作者是“纯研究”或“基础研究”的倡导者和捍卫者。在他《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一文中,作者指出智力与精神生活在表面上是一种无用型活动,然而从事这种活动却能使人获得更大的满足。“大学中应该努力创建这样的乐园,让思想家、实验家、发明家、教师和学生能够摆脱实际责任压力而进行创造性活动和富有成效的批判性研究”。说到专业科类,作者认为法律和医学有明确的理由列入其中;有教派的宗教不能列入,因为它含有偏见;或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能列入;商业、新闻、家政“学”或图书馆“学”则当然不能列入。作者提出了如何区分属于大学的专业和不属于大学的职业,他认为专业是学问高深的,专业是学术性的,专业的本性来自理智,专业的实质是运用自由灵活的智力去理解问题。专业还应该是可观的、理智的和利他的目的。因此,一个专业是一种等级、一种地位,虽然事实上它并非完全没有自私的目的,但至少在理想上它献身于实现比较普遍、比较崇高的目标。“大学需要新的科类,但是理由必须从新科类或新学科内在的理智价值方面寻找。实用方面的重要性不足以获得学术上的承认。”基于这样的观点,作者对当时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美国高等教育盲目增设专业的做法,对高等教育中的功能主义、实用主义、职业主义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认为很多学校的做法已明显偏离了高等教育的初衷。

3.大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作者主张大学要与现实世界保持接触,同时又不承担责任。大学不能远离社会,大学是社会进化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应当“与社会保持接触”。大学必须对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现象采取一种“客观立场”,大学以其实力和声望必须对采取明智的行动施加影响。学者必须免受政策的压力,从科学的观点出发选择、研究和确定解决问题。“大学可以在不牺牲理性、正直的同时,从实验的目的出发,提出建议,观察后果。”大学必须在以科学的态度研究自然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同时,避免参与立法机关、社区公众和各种商会的实际事务。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张力,学校既要服务于社会又要批评社会,“学校不是风向标,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学校也不是象牙塔”,学校应该基于理智的分析和价值判断,积极地介入到社会中去。

三、作为事实的大学——多元中的平衡与坚守

正当弗朗克斯纳撰写《现代大学论》的时候,由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正在受冲击,大学正在变得五花八门。弗莱克斯纳抱怨说,它们是“中学、职业学校、示范学校、研究中心、进修机构、事务所——成了多种功能的机构”。他们忙于“令人难以置信的荒唐事”,忙于“各种各样互不连贯的事”。它们不必要地降低自己的身价,使自己“庸俗化和机械化”。最糟糕的是它们成了“大众的‘服务站’”,“正像老牛津大学,在1852年被纽曼理想化时近于灭绝一样,“现代大学”,在1930年弗莱克斯纳描述它时,也正濒临灭绝。历史的流逝比观察者的笔墨要快得多。”

作者笔下描绘的应该是研究型大学的理想范式,反观当下,大学正变得更加多元,是研究型与应用型并举的存在。或许我们应该像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所采取的观点那样:“我并不打算为所有的学术机构提供一种共同的哲学。我更不相信会有一种可以通过共同捍卫其纯洁性而永世可靠的、单一的、不变的、理想的大学教育‘观念’。”事实上,没有一种统一的大学模式,至目前为止,纽曼的“大学观”仍然有它的拥护者——主要是人文主义者、通才和本科生。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观”仍有其支持者——主要是科学家、专家和研究生。“多元化巨型大学观”有它的追随者——主要是管理者、广大的社会领导层。现实世界是复杂的,作为事实的大学也是多种层次、多种功能的复杂系统。但是撇开作为大学存在的群体而言,每一所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这些定位中必然包括了大学之所以成其为大学的基本因素。正如《21世纪的大学》一书作者詹姆斯﹒杜德斯达所说的:“我们必须坚信,大学教育更深层次的目标虽历经千年却从未改变、从未消失,因为它的意义至关重要。大学扩展并发掘了人类的潜力,使人类的智慧与文化代代相传,并创造出了影响未来的指示”,“充满活力的延续性很好地平衡了大学不断寻求变革的趋向性,特别是这种延续性源于我们根本的学术使命和价值”,“正是这些学术准则、价值观和传统给大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并赋予大学持久的生命力和特殊的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学的生命力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一直在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对它进行评价。我们以此为依据来调整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在顺应社会变革需要的同时,保留它的基本价值和使命”,还要有学校共同体(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董事会等)在内较一致价值认同的大学定位和为此付出艰辛努力的追求卓越的过程,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在学校所处的广泛的社会网络中,在受政府、捐赠者、用人单位和公众期待之间出现张力的时候有所坚守。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所做的是基于各种因素的平衡,在平衡中坚持追求卓越的组织文化和学校的品格特质。

四、21世纪的大学所面临的时代挑战

关于21世纪的大学所面临的挑战这个问题,不是笔者所能驾驭的,在此只是对笔者感知到的几点作出论述。

知识社会的背景下,知识时代对高等教育而言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越来越强调新知识的发明和应用。“大学也不再仅仅满足于传播与分析知识(‘教学’与‘学术’),而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创造知识(‘发明’与‘创新’)。”

在高等教育面临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变革的今天,公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也导致人们重新思考大学本科中的专业教育定位问题。通识教育必将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21世纪的大学教师也有了新的定位。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变得似乎没那么重要了,借助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知识和一些智力软件的帮助,人们能够更便捷地占有知识。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鼓舞、激励和管理促成学习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另外,从当今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协同软件日益强大的功能支持来看,研究已经从教师个体的孤军奋战转变为学者团队跨学科、跨学校的群体行为。同时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我们不应该再设想专业教育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充足的准备。知识时代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强调终身学习,学校社会化和社会学习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越来越在工作中强调绩效的支持,即“及时式教育”;同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伴随我们一生的学习。以模块的方式提供实用的知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借助技术来进行学习和提高工作绩效。大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转型机遇,数字时代的高校教育变革正在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兴德大学所谓何事?——弗莱克斯纳学术理念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12。

[2]郄海霞重新审视现代大学的职能[J].高教探索,2005:2。

[3][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1,3,10,4,19,22,107-108,23-24,12,12。

[4][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陈养正译赵汐潮校无用知识的有用性[J/OL].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5][15][17]克拉克.克尔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3,5,5。

[6][美]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11。

[7][美]詹姆斯·杜德斯达刘彤主译王定华审校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