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目的:探讨喉癌喉切除手术后导致患者睡眠受到影响的因素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行喉切除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23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2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睡眠相关护理操作,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近远期的睡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的睡眠质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远期的睡眠质量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癌患者行喉切除手术治疗后经采用睡眠相关护理干预之后睡眠质量得到改善,因此值得临床治疗上推荐应用。
【关键词】喉癌;喉切除手术;睡眠相关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276-02
喉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其发病率约占全身肿瘤的1%,多见于老年男性人群中,男女的比例约为8:1,喉癌的致病因尚不明确,但是大量的临床跟踪资料显示,多数的喉癌患者均有较长的烟龄,因此推断吸烟时导致喉癌的中药因素之一[1-2]。喉癌早期的患者多表现为咽喉部不适伴有疼痛感的情况,由于没有特异性的症状所以很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在治疗上多采用喉切除手术进行治疗,术后患者会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而合理的护理措施在缓解该症状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就简单研究睡眠相关性护理对于喉癌术后的护理效果情况,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均是我院近几年行喉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共计46例,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23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在37~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0.7)岁;观察组患者23例行睡眠相关性干预,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分布在42~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3±2.0)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表现,观察患者的生命意识状况,实时检测患者的心律和心率等指标,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按时给患者服药,服药后观察是否出现异常的反应情况等。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睡眠相关护理,(1)睡眠知识宣传:向患者耐心讲解睡眠基本生理知识,让患者将生物钟调整至正常情况,对于那些睡眠质量差的患者通过按摩其肩膀和手背等方式促使其逐渐精神放松,快速入眠;(2)心理护理:在手术操作之前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对于患者存在疑虑的地方保持耐心,并且及时和患者进行沟通消除患者的紧张等负面情绪。(3)疼痛护理:手术创口一般会术后1d内疼痛严重,随之逐渐减弱,因此需要针对性的进行疼痛护理,对于耐受性较差的患者可以注射镇痛剂;同时在穿刺等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动作的温柔减少患者的疼痛。
1.3效果判定标准
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简称PSQI)进行评估,量表中包含有24各条目,其中18个评分条目的满分为54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试验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用t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后24h后睡眠质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周后的睡眠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所示。
表两组患者术后近远期的睡眠质量情况[n,x-±s]
3.讨论
喉切除术后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颈部的敷料包扎过紧导致颈部的活动受限继而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另外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器官切开后患者的呼吸道发生改变,所以造成分泌物增加,金属导管会对气管产生摩擦等刺激,影响患者的正常休息;部分患者是由于创口的疼痛影响睡眠[4]。
通过对影响患者睡眠质量下降的因素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睡眠相关的护理措施,通过按摩和心理护理等方式让患者的心情改善,不适感得到缓解,从而睡眠质量很好的得到提升。本次试验中观察组患者远期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喉切除手术患者实施常规+睡眠相关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陶静.护理干预对喉癌患者喉切除术后睡眠障碍影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0(25):230-231.
[2]辜德英,王建华.喉癌喉切除术后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J].华西医学,2013,05(15):349-350.
[3]曲学华,马肖男,李丽.喉癌全喉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0(03):763-764.
[4]胡海琴,黄静.喉癌患者喉切除术后睡眠障碍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25(09):578-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