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中药材质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海东市中药材质量探讨

瞿学宏

(青海省海东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青海海东810600)

摘要:总结多年实际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探讨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药材;质量;非正品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历史上起到过无量的作用,现在仍是我国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屠呦呦获得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第一个诺奖后,人们对中医药又有了新的认识。由于种种原因,中药材及其饮片的质量反复不定,疗效也时常受到质疑,对中医药事业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作为一名老药检工作者,深知质量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下面就长期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作以总结并分析探讨。

1、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1.1非正品的使用情况

1.1.1药典品种间的误用、混用

药典收载的名称、作用不同的中药材常以其中一个的名称或共同名称呼、使用。如五加皮和香加皮,在药典中分列,而实际情况是两者均称作五加皮使用,类似的还有川贝母、平贝母(川贝母);通草、小通草(通草);木香、川木香,藏木香(木香);石菖蒲、藏菖蒲(石菖蒲);板蓝根、南板蓝根(板蓝根);金银花、山银花(金银花);五味子、南五味子(五味子);麦冬、山麦冬(麦冬)等等。再比如绵马贯众、紫萁贯众均称作贯众,类似的还有北沙参、南沙参(沙参);绵萆薢、粉萆薢(萆薢)等。另外还有上述两种混合使用的情况,如山豆根、北豆根均称作山豆根或豆根,类似的还有桑寄生、槲寄生(桑寄生、寄生)等。

1.1.2药典品种和部颁品种间的误用、混用

主要是部颁品种作药典[1]品种使用,如部颁品种南山楂作药典品种山楂,类似的还有九节菖蒲(石菖蒲)、灵砂(朱砂)、大叶木兰(厚朴)、水半夏(半夏)等。

1.1.3药典品种和地标品种及地方习用品间的误用、混用

主要是地标品种、地方习用品作药典品种使用,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同名异物,如青海省药品标准和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载的黄芪及未收载的地方习用黄芪均作药典收载的黄芪使用,类似的还有山药、土茯苓、木瓜、海风藤、鸡血藤、金银花、威灵仙等;第二种异名异物,如青海省药品标准[2]收载的青海防风作药典收载的防风使用,类似的还有(青海、甘肃)高原丹参充作丹参;(青海、宁夏)小叶黑柴胡、黑柴胡作柴胡;(甘肃)盐生肉苁蓉充作肉苁蓉;(甘肃、山西、陕西)铁丝威灵仙作威灵仙等等。

1.1.4部颁品种和地标品种及地方习用品间的误用、混用

由于部颁品种[3]原来就比较少,加上还有一些已升入药典,因此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福建、广东、广西地方标准收载的犁头尖作部颁标准收载的水半夏使用。

1.1.5各地标品种、地方习用品间的误用、混用

青海省药品标准收载的品种较少,多习惯充作药典品种使用,此类情况少见,如田葛楼子(青海,甘肃习用品)作青海防风使用,其它还有柴胡、高原丹参等。这里需强调一下一些地标品种,它们的使用范围较广,用量较大,已成为主流品种,如白花蛇舌草,而上海市中药材标准收载的水线草常作或混入白花蛇舌草。

1.2伪品的使用情况

人为制假是伪品的最大特点,实际工作中出现较多的有铅色水蛇、赤链蛇涂漆画纹充伪金钱白花蛇;用模具制作伪冬虫夏草;以空麝香囊制作伪麝香;以不含或少含树脂的沉香木材,浸入松香叶充伪沉香等。

1.3掺混品的使用

正品中混入非正品即为掺混品,工作中常见的有川贝母中混有平贝母、东贝母;半夏中混有水半夏、犁头尖;金钱白花蛇中混有伪制品等等。

1.4掺杂品的使用情况

1.4.1非植物性杂质

杂质以沙、土、小石子、灰尘等为主,灰分或酸不溶性灰分往往超标,多见的品种有蝉脱、地龙、金钱草等。

1.4.2非药用部位杂质

非药用部位超标严重,有人为迹象,常见的有海风藤、细辛、柴胡、肉苁蓉、山竹萸、款冬花、酸枣仁、连翘等。

1.4.3人为掺杂

人为加入其它物料,如炮山甲中加入明矾、白矾等;石灰水浸泡后再干燥的僵蚕;加金属粉末或大头针、铁丝、铅丝等的冬虫夏草;麝香中加入蛋黄粉、奶渣等;红花中加入颜料等等。

1.5贮存、保管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设施、设备不足或老化,再加上专业技能不足,虫蛀、霉变、变色、泛糖、泛油等质量问题很常见,尤其在基层单位,如柏子仁泛油、变色、霉变等。

1.6品质上出现的问题情况

从外观性状上看发生了明显变异,如天麻变长;丹参变粗、白心;麦冬变长变大;黄芩变硬;知母变大变泡;鱼腥草气味变弱等,而内在质量从检测(浸出物、含量数据测定等)数据看,也降低了。

2.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2.1正本清源,标准的修订完善

目前,现行有效的中药材标准分二级管理,即国家标准(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和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中同名异物的占15-20%,而名称相似的比例就更高了,再加上国家标准收载品种有限,约600种,而地方习用品多达3000多种,能被收入地方标准的只是一部分,这是非正品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修订完善标准刻不容缓,修订工作应从全局出发,实行“一物一名”,澄清中药材混乱品种。

2.2提升专业技能,加强培训学习

中药材从产出到使用,施及环节很多,每个环节把握不好,都会产生质量问题[4],而技术支撑中的人员技能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人员技能不足,导致误种、误采、误收、误购、误用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技术支撑力的加强,尤其是人员技能的提升,是解决质量问题的有效手段。人员的培训、学习、再教育应是全方位的、有侧重点的、即时有效的。

2.3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执行力

首部《中医药法》将在今年7月实施,法律、法规、管理办法的建设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仍有许多不适用或不足之处,需修订、完善。监管力度不足、执行力弱,执法人员专业技能不够,也是中药材质量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因此法律、法规等的健全完善是基础,而提升监管能力,扩大覆盖面,加强执行力,追根溯源是解决质量问题的重要手段。

2.4完善设施、设备,提升技能

很多中药材质量问题是因为贮藏设施不足,设备缺乏或陈旧、老化,再加上人员技能不足导致的。因此加大投入,提升人员技能,科学管理是保障中药材质量的又一手段。

2.5规范生产,加强科研

引起中药材品质下降的原因众多,繁杂,如掺混品、掺伪品、掺杂品的品质就降低了;虫蛀、霉变、变色等也能使品质下降;种植、采收、加工等各环节把控不好,均能使品质下降。这里仅就龙头环节种植作以探讨。由于资源不断减少,栽培品种及销量日益增加,由此产生的外观性状和内在质量的变化,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栽培品种的药性、药效等研究,解决技术规范和标准缺失的问题;种植应该道地化、基地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国家药典委员会编2015年6月第一版

[2].青海省药品标准1992年版青海卫生厅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4].新编中药志化学工业出版社肖培根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