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山东省蓬莱市中医医院山东蓬莱265600
【摘要】观察小儿感冒高热时应用中药保留灌肠与布洛芬口服两种不同降温方法的疗效体会.随机将60例感冒高热患儿根据不同降温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中医用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西医用布洛芬混悬液口服,两组不同的降温方法效果比较.治疗组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维持正常体温的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副反应少、依从性高且退热迅速、稳定,热退后不易复升的降温方法.【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小儿感冒;布洛芬【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DOI:10.1016/j.issn.2095-8578.2015.01.029
小儿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为特征.小儿感冒发病率高,发病年龄以婴幼儿最高.在气候突变、寒温失常、坐卧当风、沐浴受凉、调摄不当时容易诱发本病.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神气怯弱、筋脉未盛、脾常不足,易出现挟惊、挟滞、挟痰等证候.外邪自口鼻或皮毛而入,客于肺卫,致表卫调节失司,卫是受遏而发为发热.目前,常用的降温方法为口服布洛芬,小儿给药不方便,依从性差.笔者使用中药保留灌肠退热疗效好,对临床工作中的小儿感冒高热病例的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儿科学?[1]相关标准,辩证均为风热感冒.临床表现:发热较重,恶风,有汗热不解,头痛,鼻塞,或流黄涕,咳嗽声重,痰粘白或稠黄,咽红或痛,口干引饮,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1.2排除病例.有严重心、脑、肾等并发症者.
1.3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就诊的小儿感冒高热患儿60例,体温38.5℃—40.0℃(腋温),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6个月至6岁.对照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6个月至6岁.以上病例经过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减少.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1.4治疗方法.1.4.1治疗组.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中药灌肠液药物组成:金银花15g,生石膏15g,连翘10g,板蓝根15g,麻黄6g,黄芩10g,将上述药浓煎至100ml,灌肠温度36℃—37℃.操作:先嘱家属给予患儿排空大便,用一次性注射器50ml抽取中药灌肠液,接一次性肛管,液状石蜡润滑管端;患儿取左侧卧位或俯卧位,臀部抬高10cm左右,将肛管轻轻插入肛门10cm—15cm,将药液缓慢注入,灌毕压紧肛门,使患儿平卧,臀部抬高少许,保留半小时以上.用量:6个月—3岁,每次灌20ml—30ml;4岁—6岁,每次灌30ml—40ml.每天2次,3天一个疗程.
1.4.2对照组.②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剂量以5—10mg/kg,间隔6-8小时可重复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3天一个疗程.
1.4.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①1个疗程后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2],痊愈:用药24h-48h体温恢复正常(腋温降至37℃以下,不再回升);有效:用药48h-72h体温恢复正常;无效:体温未降或升高.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②1个疗程后体温变化情况,包括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发热反跳情况.
1.4.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两组病人1个疗程后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中药保留灌肠是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物,通过灌肠管注入直肠,通过经络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给药形式,是中医内病外治法的一种,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即肺与大肠互为经脉的络属关系,肺的主要功能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体合皮毛,开窍与鼻,司呼吸.生理上,肺与大肠相互协助,肺气肃降,大肠之气亦随之而降,使传导功能保持正常,大肠传导通畅,亦有助于肺气的清肃通利.病理上,如肺气肃降失职,影响大肠传导,可至大便秘结,大肠壅滞不畅,也会影响肺的肃降功能,引起咳喘、胸满等.直肠注入药物后,通过肺与大肠相表里及肺主宣发,外合皮毛、朝百脉的作用,将药物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研究:直肠粘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很强,有利于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
药物从直肠吸引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一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二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及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感冒高热依从性好,退热迅速、稳定,热退后不易复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萍芬.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6.
[3]颜志清.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0,8(8):2008-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