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一、情感态度在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作用
在语言教学中,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布卢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情感、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具有积极情感(诸如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大胆实践的精神)的学生,课堂上会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反之,在学习中有害怕交流、畏惧测试、厌倦上课等消极情绪的学生就会降低学习效果。
积极的情感态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交往。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与人交往,正确运用情感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
因此,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就是关注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所列出的情感都是一些积极情感,即有利于学习的情感态度。而对于影响学习的消极情感,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因此,英语学科应承担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承担起培养他们创新合作精神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情感教育在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良好情感
学生对英语教师的积极情感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传授者、组织者、控制者,教师居高临下讲授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英语信息,此时教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提不起兴致,激发不出热情,更不愿参与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教师的教学情绪相应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走到学生中间去,亲近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亲密交流,让学生感到教师与自己是平等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这样学生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把自己对教师的亲近感转移到英语学习上。因此,教师要发挥好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作用,给学生也给自己提供一种自主合作、健康发展的教与学的空间,在友好的气氛中帮助学生提高外语水平。
2.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情感态度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尽可能的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英语教师若能依据这一点把握他们的情感所需,激发他们的情感冲击力,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必须与英语课堂教学本身相结合,把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教师要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教师在课堂上要淡化教师权威,时刻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诱发学习激情,而且要让学生体验到民主与平等、信任与尊重,同时还要给学生及时适当的激励与鞭策、指导和建议,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在课堂教学组织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挥pairwork,groupwork等合作学习的作用,组内同学要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与目标。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者、帮助者、监督者的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使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会主动参与,大胆地交流,课堂教学也变得其乐融融,教学效果相应得到大大提高。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的动机。学生探求英语动机表现为对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它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行为和效果。教师要利用学生本身固有的动机(如对英语的好奇心,对成功的渴望),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用音乐辅助教学,以突出课文的思想内容。如:播放经典歌曲“Myheartwillgoon”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MissEvans在沉船前义无反顾,坦然面对个人生死的高尚情操;情境性较强的对话和课文,可组织学生表演英语短剧帮助学生预测和掌握语言,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讲究艺术。教师要充满激情,言谈举止要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尤其教学语言的运用对英语教师调节课堂气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名热爱学生的教师不会只对学生说“Yes”或“No”,而是非常重视鼓励性语言的使用。他的嘴里会经常说出“clever/excellent/wonderful”等来赞扬和鼓励学生说对的问题;而不是用“don't/no”等直接否定学生的回答与做法。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会克服层层困难,情感上就会获得层层递进的成就感。反之,学生的成功得不到肯定,失败得不到鼓励,学习的消极情绪就会越来越重,效果当然不如前者了。
总之,新教材口语教学既要避免单纯的教语言知识,又要避免简单的训练言语技能,要在语言知识教学中酝酿言语技能训练,在言语技能训练中渗透语言知识教学。从口语教学的能力来看,知识要为能力服务,知识要转化为能力,知识的传授紧扣能力的提高。这一原则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坚持精讲多练,把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以便进行口语、交际练习,从而杜绝逐字逐句的讲解语法“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有效地把“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作者单位:吴江市青云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