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艳艳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001)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于改善肢体功能障碍学生心理状态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的50例肢体功能障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对象的心理状态评分。结果统计显示:两组对象干预后心理状态评分(SAS、SDS)均显著改善,但组间比较观察组两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项指标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肢体功能障碍易对学生的情绪变化、学习积极性和社交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帮助其以更为积极热忱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关键词】肢体功能障碍;学生;心理干预;心理状态
关注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对于其自身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1];肢体功能障碍的存在,在对学生日常生活能力破坏的同时,也易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如何通过有效的形式改善肢体功能障碍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目前社会大众较为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研究将采用分组比较的形式,深入剖析心理干预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作以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的50例肢体功能障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对象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排除精神疾病或沟通交流障碍的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制订与实施将对象分为观察组(n=25)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15~20岁,平均年龄(17.3±1.9)岁;对照组(n=25)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14~20岁,平均年龄(17.0±2.2)岁。两组对象基本资料齐全且自愿参与研究和调查。两组对象的性别和年龄经统计学软件比较提示差异不显著(P>0.05),符合分组研究的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健康知识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心理干预,方法:(1)解释,首先根据学生肢体功能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其治疗前景进行评估和预测,帮助学生认清现状,对于可取得满意的预后的学生,主要通过成功治疗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对于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的学生,应侧重向其介绍当前临床医学的发展轨迹,帮助其树立在不远的将来可得到有效的治疗的信心[2-3];(2)情绪疏导,多数学生的心智尚处于发育阶段,尤其是年龄相对较小的学生和女生,由于自身功能障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较大概率会出现烦恼、急躁、自卑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其对于自身肢体功能障碍的看法,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通过引导、举例、论证等形式消除学生的负面认知,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正确识别压力源,学会在特定的氛围和环境中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整[4];(3)兴趣培养,肢体功能障碍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难以弥补的缺陷,在与周围人群的长期接触中难免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作为医护人员或老师家长,一方面要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摆脱不良心理的困扰,另一方面也应该发现并发挥学生的长处和优势,让其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参与到学习等活动中;(4)发泄,鼓励学生以正确的形式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5];(5)鼓励支持,调整学生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发现其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不能因为自身肢体功能方面的障碍而逃避苦难和社交,鼓励学生以正确的形式参与到社交活动中,以舒缓不良情绪[6];(6)亲属支持,告知家属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为其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培养良好的人格;在校园生活中,老师及同学一方面要主动与之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也不建议过度帮扶,不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特殊的那一个[7]。
1.3评价指标
选取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表格20个条目,以四级评分法计算,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选取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表格20个条目,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位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以SPSS19.0软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x±s)表计量资料,两组对象的心理状态评分均作t检验;P<0.05提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调查显示:两组干预前SAS、SDS评分均达到轻度焦虑/抑郁标准以上,干预后两组对象的心理状态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SAS、SDS评分均达到轻度焦虑/抑郁以下,且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数据见表1。
3.讨论
肢体功能障碍对人的正常生活能力影响巨大,作为学生而言,肢体功能障碍的存在不仅会对其正常的生活造成负面作用,由各方面因素导致的不良情绪也会对其学习成绩、人格培养等方面产生负面效果。如何通过有效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学习观念,改善其负面情绪,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心理护理是目前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上的一种新型护理手段,多数情况下心理护理不会直接对患者的治疗和转归产生直接作用,但良好的心理状态,可有效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同时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参与到自身疾病的管理中来,最终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心理护理在肢体功能障碍学生中应用的注意事项:(1)找准对象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每一名学生由于其心理状态、心理承受力或家庭等客观因素的差异,其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也有明显的差异,心理护理若简单停留于说教的层面,往往无法“直达病灶”无法从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应用效果也将大打折扣[8];(2)重视时效性,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或其他职业的患者而言,学生往往具有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容易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心理护理不能单纯停留于某一个时间段或某一次的心理干预上,不能以学生某一个时间点的心理状态去评价心理护理的实施效果;(3)重视家庭及学校因素,多数肢体功能障碍学生的家长、老师及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给肢体功能障碍学生以更多的关怀,这也极容易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建议更多的将学生以正常的单位个体进行对待,在不区别对待的基础上给予学生适应的帮助,有助于学生认清自身价值,并树立独立良好的人格;(4)重视疏导,对于缓解负面情绪而言,疏和导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以合理的形式发泄内心的不良情绪所取得的效果,是单纯的“导”所无法取得的。
从本次研究结果的数据对比来看,两组对象干预后的心理状态评分均有一定的改善,但组间比较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提示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应用于肢体功能障碍学生的干预中可取得满意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研究得出结论:肢体功能障碍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正确有效的途径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干预,可有效帮助学生缓解负面情绪并认清自身价值,对于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明慧.社区化残障幼儿干预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7.
[2]陆雅芳.重症居家残障儿童家长心理的干预[J].现代特殊教育,2013(Z1):56-57.
[3]张学军,禹娟红.体育保健课程对普通高校残障学生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01):100-102.
[4]秦小燕,王学勤.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06):124-126.
[5]任海莲.个性化心理护理对下肢肢体残疾患者康复的影响[J].青海医药杂志,2017,47(09):43-45.
[6]刘曦红.分析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2):25+198.
[7]李冬梅,张玉兰.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2):25-26.
[8]邹佩.心理循证护理在工伤致残疾患者康复护理的干预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7):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