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方法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3

中药炮制方法综述

贺文华

(甘肃省临夏市人民医院甘肃临夏7311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的最佳炮制方法。方法:中药炮制的方法有姜炙法,蜜炙法,油炙法,盐炙法,酒炙法。结论:通过精致炮制,可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提高疗效。

【关键词】中药;炮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R2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5-0287-03

1.姜炙法

1.1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姜汁拌炒的方法称为姜炙法。此外,还有用姜汁煮者,统称姜制。多用于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的药物。辅料的选择及一般用量:

1.2生姜的用量

一般为100公斤药物,用生姜10公斤。若无生姜,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1.3姜汁的制备方法

捣汁生姜洗净,切碎,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残渣再加水共捣,反复2~3次,合并姜汁,备用。煮汁取净生姜片或干姜片,置锅内,加适量水煮,过滤,残渣再加水煮,过滤,合并两次滤液,适当浓缩,取出备用。

1.4操作方法

(1)姜汁炒: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定量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文火炒干。或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2)姜汤煮:将姜切片煎汤,加入净选后的药物煮至药透汁尽,取出,切片,干燥。

1.5注意事项

(1)制备姜汁时,水的用量不宜过多,一般最后所得姜汁与生姜比例为1:1。(2)药物与姜汁拌匀后,需充分闷润,待姜汁完全被吸尽后再文火炒干。

1.6炮制目的

(1)消除副作用,增强疗效。如:草果仁生品辛香燥烈,姜炙可缓其燥烈之性,增强温胃止呕之效。厚朴生用辛辣峻烈,对咽喉有刺激性,姜炙后可以消除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2)抑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姜炙黄连、姜炙竹茹[1]。

2.蜜炙法

2.1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炼蜜共同拌炒的方法称为蜜炙法。《本草纲目》记载:“蜂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2]。”

2.2选择与用量

蜜炙的液体辅料是经过加热炼制的蜂蜜,即通常所称的炼蜜或熟蜜。生蜜性凉,可清热滑肠,用于肠燥便秘,炼蜜性温,具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矫味作用。用炼蜜炮制润肺止咳和补中益气的药物。

2.3炼蜜的用量

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通常用量为每100公斤药物,用炼蜜25公斤。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重的药物用蜜量宜小,如每100公斤药物,百部片蜜炙用炼蜜12.5公斤,百合用炼蜜5公斤,栝楼、桂枝用炼蜜15公斤,麻黄、枇把叶、金樱子用炼蜜20公斤。

2.4操作方法

(1)先拌蜜后炒:先取一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与药物拌匀,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基本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密闭储存。一般药物都用此法炮制。(2)先炒药后加蜜:先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时,加入一定量的炼蜜,迅速翻炒,使蜜与药物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密闭储存。此法适宜于质地致密,蜜不易被吸收的药物。先炒药使其失去部分水分,质地略变酥脆,则蜜较易被吸收。如百合、槐角等。

2.5注意事项

(1)炼蜜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溢出锅外或焦化。(2)炼蜜不可过老,含水量在10%~13%为宜。否则粘性太强,不宜与药物拌匀。(3)炼蜜过于浓稠,可加适量开水稀释,约为蜜量的1/3~1/2,以蜜液能与药物拌匀,又无剩余的蜜液为宜。加水可使蜜液粘稠度降低,易与药物拌匀,易于吸收。水少则润不均匀,水多则不易炒干,易发霉变质。(4)药物拌蜜后宜闷润4~5小时,使蜜液逐渐渗入到饮片内部。(5)炒炙时,火力宜小,因为常时间闷润,使药材质地变软,炒制时火力大,易致外焦内软。炒炙的时间可稍长,尽量将水分除去,避免药物发霉。(6)蜜炙药物须凉后密闭储存,以免吸潮发粘或发酵变质。

2.6蜜炙目的

(1)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如生甘草,味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蜜炙后甘温,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缓急止痛作用增强。金樱子生用酸涩,固涩止脱力强,多用于遗精遗尿,蜜炙后甘涩,能补中涩肠,用于脾虚久泻、久痢,还可避免腹痛的副作用。(2)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如常用的化痰止咳药紫菀、枇把叶、桑白皮、款冬花、百部、百合等,蜜炙均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3)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生用味苦劣,易致恶心呕吐,蜜炙可缓和苦寒之性,矫味免吐;百部、白前蜜炙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4)缓和药性。如麻黄,生用发汗作用猛烈,蜜炙后可缓和其发汗作用,并可增强止咳平喘的功效。

2.7炮制研究

传统蜜炙法多以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为质量标准,实际操作中很难掌握一致,影响成品质量。由于远红外干燥箱、电热干燥箱等设备,能设定温度,炮制品质量易于控制,所以,用烘法代替传统炒炙法的工艺研究较多。如对黄芪的研究结果表明,蜜烘黄芪(70℃或80℃烘制2小时),其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与蜜炙黄芪相似,无显著差异[3]。

3.油炙法

3.1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油脂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称为油炙法。又称酥法。

3.2辅料的选择及用量

油炙辅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脂(习称动物油)。常用的有麻油、羊脂油、菜油、酥油亦有应用。

3.3油炙的操作方法

(1)油炒:将羊脂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取药物与羊脂油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吸尽,药物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晾凉。(2)油炸:取植物油,倒入锅内加热,至沸腾时,倾入药物,用文火炸至一定程度取出,沥去油,粉碎。(3)油脂涂酥烘烤:将动物类药物锯成短节,放炉火上烤热,用酥油涂布,加热烘烤,待酥油透入骨内后,再涂再烤,反复操作,直至骨质酥脆,晾凉,粉碎。

3.4注意事项

油炸药物温度不宜过高,否则易将药物炸焦,导致药效降低或失效。

3.5油炙的目的

(1)增强疗效。如淫羊藿,经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2)利于粉碎。质地坚实的三七、蛤蚧,经油炸或涂酥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

4.盐炙法

4.1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食盐的水溶液共同拌炒的方法称为盐炙法。多用于补肾固精、疗疝、利尿和泻相火的药物。在历代文献记载中,盐制主要有二种方法:一种是药物与盐共同拌炒,炒后去盐使用,利用盐做加热介质,明代后已基本不用。另一种是盐水与药物拌匀后再经炙炒、蒸、煮等处理。近代多用盐炙法,利用盐本身的治疗作用,下行入肾,增强补肝肾、泻相火、利小便等作用。

4.2辅料的选择与用量

《本草纲目》载:“凡盐入药,须以水化,澄去脚滓,煎炼白色,乃良。”现代用盐,多选精制盐。一般每100公斤药物,用食盐2~3公斤,加入4~5倍量的水溶解后制成食盐水溶液备用。如是粗盐,尚需过滤后备用。

4.3操作方法

(1)先拌盐水后炒药: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定量盐水拌匀,闷润,至盐水被完全吸尽,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或炒干,取出放凉。一般药物多采用此法,如黄柏。而杜仲用中火,炒至颜色加深,有焦斑,丝易断为度。(2)先炒药后加盐水: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锅内,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如有爆裂声(车前子)或变色(知母)或微黄色,微有爆声(菟丝子)时,喷洒定量盐水,炒干,取出放凉。含黏液质较多的药物多用此法。因其遇水发粘,粘成坨后,盐水不易渗入,翻炒时受热不均,又易粘锅。所以,需先将药物加热除去部分水分,并使药物质地疏松,此时喷洒盐水,利于渗入药物组织内部。

4.4注意事项

(1)加水溶化食盐时,一定要控制水量。一般以食盐的4~5倍为宜,亦应视药物的吸水情况而定。若加水过多,则盐水不能被药物吸尽,或者过湿不易炒干;加水过少,又不易与药物拌匀。(2)含黏液质多的药物,如车前子、知母等,不宜先与盐水拌润。因这类药物遇水容易发粘,盐水不易渗入,炒时又容易粘锅。所以,需先将药物质地变疏松,再喷洒盐水,以利于盐水渗入。(3)盐炙法火力宜小,采用先炒药后加盐水的操作方法时,更应控制火力。若火力过大,加入盐水后,水分迅速蒸发,食盐粘附在锅上,达不到盐炙目的。但杜仲盐炙时,要选择中火,以便于炒至规定程度。(4)盐炙药物一般应炒干即可,但也有些药物需炒至规定程度。如杜仲应炒至棕褐色,易断丝为度;补骨脂炒至微鼓起,迸裂并有香气时取出。(5)近代入肾经的药物多盐炙,但对部分脾肾阳虚和肾阳虚衰的水肿病人,不宜用盐炙中药治疗,因为水肿与钠离子的代谢有关,中西医对水肿病人都控制食盐的摄入量或忌盐。

5.醋炙法

5.1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米醋拌炒的方法称为醋炙法。

5.2醋的选择及用量

炮制用醋,以米醋为佳,且陈久者良。一般每100公斤药物加米醋20~30公斤,最多不超过50公斤。

5.3醋炙的方法

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可分别选用以下两种方法。(1)先拌醋后炒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米醋,加盖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用文火炒干,取出摊凉或晾干,筛去碎屑。一般药物均采用此法炮制。优点是能使醋渗入药物组织内部。(2)先炒药后加醋将净选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表面熔化发亮(乳香、没药),或炒至表面颜色改变,有腥气溢出时(五灵脂),喷洒一定量米醋,炒至微干,取出摊开晾凉。此法多用于树脂类和动物粪便类药物。

5.4注意事项

(1)若用醋量较少,不能与药物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匀。(2)醋炙药物多用文火,并应勤加翻动,一般炒至微干显火色时,即可取出摊凉。(3)树脂类药物如乳香、没药,先加醋易粘连,动物粪便类药物如五灵脂先加醋易松散,呈碎块状,故都应采用先炒药后加醋的方法炮制。(4)先炒药后加醋时,宜边喷醋边翻动药物,使之均匀。

5.5醋炙的目的

(1)引药入肝,增强疗效。散瘀止痛类药物,如延胡索、三棱、莪术,醋炙后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没药、五灵脂醋炙增强活血止痛作用外,兼有矫嗅矫味之功。疏肝理气药如青皮、香附、柴胡、郁金等醋炙可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青皮、香附还能消积化滞。(2)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等,醋炙后能降低毒性,缓和峻泻作用。(3)矫嗅矫味。具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如动物粪便类和树脂类,醋炙可减少不良气味,便于服用[4]。

6.酒炙法

6.1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酒拌炒的方法称为酒炙法。

6.2酒的选择及用量

酒炙药物以黄酒为佳。酒的用量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

6.3酒炙的目的

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黄柏。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桑枝。矫嗅去腥。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减少副作用。如常山。

6.4酒炙的操作方法

6.5注意事项

药物加入酒拌匀闷润过程中,容器上应加盖,以免酒挥发。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先将酒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匀。药物在加热炒制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酒迅速挥发,达不到炮炙目的。

【参考文献】

[1]常慧芳.探讨中药炮制中炒、炙、煅、蒸、煮与疗效的关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01).

[2]雷志红.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1).

[3]林汉钦;隋利强.漳州地区中药炮制特色-谈谈闽南中药炮制特色[J].海峡药学,2016(11).

[4]赵晶,李江.中药炮制对药物组方的影响分析[J].南方农机,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