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下食管癌手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体位护理的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全麻下食管癌手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体位护理的比较

陈慕瑶谢洁

陈慕瑶谢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510080)

【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行食管癌手术后患者在麻醉恢复室内不同体位对患者舒适度及术后不适的影响。方法:选择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试验组采用头颈下垫薄枕、对照组采用传统去枕平卧体位。监测两组心率、呕吐发生率、头晕、胸部切口疼痛、腰肌酸痛、呼吸频率、I期压疮等,并进行比较。结果:各组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试验组胸部切口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结论:对全身麻醉患者采用垫薄枕改良卧位能减轻患者术后不适,增加患者舒适度,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麻醉全身食管癌手术恢复期护理体位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2-0207-02

体位是患者休息和适应医疗需要采取的一种姿势。合适的体位对治疗疾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减少疲劳均有良好的作用。通常全身麻醉手术后6h内患者采用传统的去枕平卧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患者未清醒时呕吐引起的吸入性肺炎[1]。但患者从手术间麻醉后已经拔气管导管送复苏室,生命体征平稳,部分患者已经清醒,去枕平卧位给部分患者造成了不适,有研究者[2]提出在患者头颈下垫一软枕,可以缓解肩颈肌肉的紧张度,使之舒适。2013年1-10月,我科对全身麻醉下行食管癌手术后的患者,采用头颈下垫薄枕的改良卧位,并与传统的术后体位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例患者,术前无肩颈及腰疾病史、心肺功能正常;术后患者已经拔除气管导管,生命体征平稳,未使用气垫床。手术方式分别为食道钝性剥离或内翻拨脱术+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胸腔镜根治性食管癌切除及食管重建术,麻醉方式均采用单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中用相同的止呕药。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男6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6.2±7.4)岁,平均体重(63.2±4.4)kg。对照组男7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2.1±8.5)岁,平均体重(64.1±3.6)kg。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麻醉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患者返回PACU2h内,试验组采用头颈下垫薄枕的改良卧位,对照组则采用去枕平卧位。观察术后2h内每组患者每小时心率、呕吐、头晕、腰肌酸痛、呼吸急促、I期压疮等情况并记录;评估两组的术后舒适度、胸部切口疼痛程度,采用数字分级法[3]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0为无痛,10为剧痛,让患者清醒后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数字。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建立数据库,胸部切口疼痛程度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其他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术后症状、体征的比较(表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呕吐、头晕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腰肌酸痛、呼吸急促、I期压疮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胸部切口疼痛程度的比较(表2)

表1两组术后症状、体征的比较(例)

表2两组胸部切口疼痛程度的比较(例)

组别n01-34-67-10分

试验组1000254827

对照组100085636

注:Z=-6.184,P<0.001

3.讨论

全身麻醉食管癌术后患者采用改良体位,具有以下优势。①胸部术后患者大多置有胸腔引流管,采取此体位可以使术后最初手术创面渗出最多的时候得到充分引流。②可以降低胸腹壁张力。促进切口愈合并增加舒适感[6]。③有利于膈肌的活动[7]及双下肺扩张,有利于气管分泌物的排出和肺扩张。④从力学角度分析,过长时间处于同一姿态,可产生累积性损伤。因此,术后早期改变体位,是阻断这种累积损伤演变的有效措施。⑤早期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一过性将床头摇得过高,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而致生命体征的波动[2]。因此采取头颈下垫枕的改良卧位,可使患者既舒适又安全,且可以防止口腔内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引起吸人性肺炎或窒息。

此项研究表明,全身麻醉下行食管癌手术后患者清醒后选择改良体位降低了术后发生胸部疼痛、腰肌酸痛、呼吸急促、I期压疮等的发生率,有利于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机体恢复。我们仅研究了全身麻醉下行食管癌手术后患者采用垫薄枕改良卧位的效果,如需在其他手术患者中应用还须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娴,詹永忠,赖丽真,等.手术室病人舒适护理的探讨.现代医院,2009,(4):103-104.

[2]焦娜娜,李华婷.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护理.医药论坛杂志,2009,(2):113-114.

[3]壬宁华.疼痛定量评定的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738-2739.

[4]杨克勤,聂强德,刘析,等.骨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杜.1991:557.

[5]邵宣,许兢斌,史可人,等.实用颈腰背痛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杜。199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