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资阳641300
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和(或)HLA相关抗体,以下统称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探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策略。方法:分析反复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后效果,对血小板输注无效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分析配合性输注后效果,通过血小板纠正指数(CCI)评估输注后效果。结果:196例反复多次输血(红细胞、血小板等)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67例(34.1%),对判断为PTR患者检测血小板抗体,阳性52例(77.6%);对52例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配型成功27例,血小板输注有效23例,有效率为85.1%;余下25例血小板配型未找到相配合者采取随机输注,血小板输注有效4例,有效率为16.0%。结论:对于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是很有必要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血小板配型;血小板输注策略
血小板输注是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改善临床出血症状最为最为快速、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广泛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和(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并已成为各种血液病及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的有效支持疗法[1]。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是随机性血小板输注,出现较多的血小板输注无效[2]。本文通过观察反复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输注无效与血小板抗体关系,通过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合性输注,探讨提高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效果的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血液肿瘤科反复输血(红细胞、血小板)3次及以上、且至少有1次血小板输注病例196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104例,年龄22岁~84岁,平均年龄49.3岁。疾病分类:再生障碍性贫血16例,急性白血病32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4例,慢性白血病4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6例,非血液系统肿瘤65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均为小于20x109/L,所选病例均排除活动性出血、感染、发热、DIC、脾肿大等可能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非免疫性因素。
本次研究对照为: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27例配合性输注血小板与25例随机输注血小板做对比,分析血小板输注后效果差异。
1.2仪器设备与试剂:
1.2.1仪器长由长春博研科学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型号为TD—B型离心机。
1.2.2固相凝集法血小板抗体检测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剂盒,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生产批号20160704、20161206。
1.2.3本试剂盒能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和HLA相关血小板抗体。
1.3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估:采用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评价血小板输注后效果,计算公式为:CCI=,分别算血小板输注后CCI(1h)和CCI(24h),判断输注血小板成功的CCI标准为:输血后CCI(1h)>7.5x109/L、输血后CCI(24h)>4.5x109/L[3]。
1.4数据处理:相关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按统计学原理进行卡方检验及相关分析。
2结果
2.1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合性输注后CCI与随机输注后CCI比较
对所选病例血小板输注后效果分析显示,27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采用固相凝集法交叉配型成功患者,配合性输注后,血小板输注有效为23例,有效率为85.1%。对照组25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输注血小板后有效5例,有效率为20.0%。随机输注后与配合性输注后比较,CCI(1h)和CCI(24h)均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1。
3讨论
3.1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因素有三类:所输注血小板的因素、受血者非免疫性因素、受血者免疫性因素。本文中196例反复输血发生PTR67例,67例中血小板抗体阳性52例,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在反复输血患者中占的比例为26.5%,在输注无效患者中所占比例高达77.6%。由此可见,对于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是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有效手段;而对于出现了血小板输注无效时,为排除或确证免疫性因素,必须做血小板抗体检测,如果血小板抗体阳性,说明有针对血小板的抗体存在,此时盲目的进行血小板输注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引起血小板计数下降,导致患者更严重的后果。
3.1本文中196例反复输血患者发生PTR67例,即有效输注为129例,有效率为65.8%,而血小板抗体阳性的25例患者随机输注血小板,仅有4例有效,有效率为16%。分析原有:其一,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血小板特有的表面抗原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导致血小板破坏。其二,输入的血小板不能完全去除白细胞,特别是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含白细胞较单采血小板多,可引起体内产生同种HLA相关抗体;资料显示,HLA致敏是最常见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免疫因素,HLA抗原性较强,输血10次以上抗体的阳性率可达30%~85%[4]。当再次输入血小板时,供血者HLA-I类抗原即与受血者体内抗体结合,引起血小板被清除破坏。而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可使多数含HLA或(和)HPA的患者达到满意的输注效果,本文中27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者配合性输注后,23例输注有效,有效率为85.1%,输注后CCI(1h)、CCI(24h)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的提高。因此,血小板配合性输注是解决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困难,对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有显著的效果。
3.3临床输血工作中往往是血小板供不应求,加上血小板的有效期的限制,目前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的比例不可能很高,但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配合性输注是很值得推广的。
3.4然而临床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困难和棘手,当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计数减低到有出血倾向,危及到生命而不得不输注血小板,此时血小板输注策略是先抢救患者生命,使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注射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免疫抑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同种免疫,但抗体下降需要2-3周时间,不能立即改善输注效果,不适用于需要立即提高血小板计数患者,而对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但患者无出血倾向,病情较稳定,为了预防出血而需要输注血小板,在无其他临床禁忌症的情况下使用免疫抑制剂有主于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毅,郝宝岚,王艳,等.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5):350.
[2]田兆.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2-33.
[3]胡丽华.临床输血检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96-197.
[4]胡丽华.临床输血检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