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528000
摘要:为了满足新时期的环保需求,生态建筑应运而生,但是如何确保其应用过程中的适应性是建筑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内涵和特点,通过建筑多样性、建筑可变性和建筑的经济性三方面探讨了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方法,并列举了相关案例,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确保生态建筑对环境的适应性,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生态建筑;适应性;设计
引言: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环境问题也逐渐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各行各业都在努力需求绿色环保的生产手段,建筑行业也开始尝试利用生态建筑来代替传统建筑,从而降低能源损耗,维护生态平衡。但是很多建筑在投入使用后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值,其中的适应问题成为了影响生态建筑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生态建筑的概述
现阶段,生态小区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对象,从侧面体现出了群众环保意识的提升,但是生态建筑还处于不够成熟阶段,相关工艺和技能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严重抑制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基于此,很多人提议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为我国的生态建筑提高可靠的参考依据,但是在落实过程中由于我国的国情和环境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建筑的适应性不强,难以满足环境的需求,因此要在成功案例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的建筑环境、技术以及经济水平,确保生态建筑的实用性[1]。
现阶段的生态建筑工艺主要模拟三个方向:其一,生物领域。生物体与自然界之间形成了长期而稳定的生存关系,因此生态建筑可以参考生命延续过程,模仿生物的外形结构、习性以及生存特点,比如薄壳建筑的外形仿照的是乌龟的背甲;其二,机器领域。生态建筑的根本目的是节能降耗,高效的作业方法是机器的特性之一,因此很多生态建筑会选择利用机器的高效环保来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例如过滤空气工艺。与此同时,机器的智能化发展也给建筑提供了更多的参考空间;其三,传统建筑领域。传统建筑是在长期的人类研究过程中诞生的,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因此生态建筑可以取长补短,就地取材,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二、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方法
(一)建筑多样性
对于建筑的性质而言,西方国家追求独特性,我国则青睐于通用性,尽可能的将房屋的用途发挥到最大限度,这是由于我国在理念上更喜欢灵活性高、用途多的设计,以四合院为例,坐北朝南为堂屋,两侧为厢房,既能满足家庭居住的独立性,又不违背家族群居的生活原则,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从纵向的角度来讲,房屋的功能灵活性强,所以能承载我国上百年的居住文化,流传至今。现代化的生态建筑在观念有了创新性改变,并且与新时期的居住文化相吻合,但是设计原则局限于满足现阶段的居住需求,属于短期行为,其功能的适应性与传统建筑相比还有所缺失,因此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要求功能和形式的多样性,用复合建筑和多义建筑来代替专属功能建筑,这样能提升房屋的实用性,空间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多样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功能联系的范围内[2]。
(二)建筑可变性
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还体现在可变度上,具体来讲即是房屋空间的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来改变,这其中需要用户和建筑之间的调和适应,以SAR建筑设计来讲,这种方式可以实现空间功能的转换,但是若用户很难承担功能转换的这部分成本费用,或者是当前建设技术不够允许转换,这就会导致建筑失去灵活可变性,所以在实际的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尊重用户的意愿,开展市场调查,为用户提供多种备选方案,让用户成为设计参与者的一员,使建筑真正满足用户需求,在功能上适应性更强。
(三)建筑经济性
从当前建筑发展形势上来讲,我国虽然对建筑行业的经济投入力度较大,但是建筑设计要考虑到我国的发展中情况,尽可能的降低建筑成本,使普通建筑都能通用生态理念建设原则,而且我国的很多发达沿海地区发展较快,其他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技术的发展都较为缓慢,因此只有针对建筑地区的具体情况完善生态建筑,才能从经济上达到适应的效果。另外,在推广生态建筑时要宣传环保思想,使群众认识到生态建筑发展的重要性,支持并选择生态建筑作为居住空间,为新技术的研究提供资金,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利用新技术就能节省大量的资金投入,提高生态建筑的适应性,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最终达到降低建设成本和广泛应用的目的。
三、生态建筑适应性设计的应用案例
(一)项目概况
某工程建筑项目为商用写字楼,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属于商业中心地带,文化氛围良好。此项目的设计原则是遵循功能的多样性和联系性,满足新时期的适应性需求,建筑结构要满足所在地气候特点,北方注重御寒保暖,南方注重降温减潮,自然风景要尽量就地取材,学会借景,避免多余的绿化支出,灌溉用水可以设置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确保水资源的节约使用。建筑材料要环保绿色无污染,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选用当地资源,避免过程运输中耗费的时间和成本。
(二)应用方法
具体的生态适应性应用方法此处选择三个方面来阐述:首先,雨水回用。传统建筑对于雨水的采集和利用上还有所缺失,若当地降雨量大,生态建筑在设计时可以利用自然资源来节省水资源,降低成本。回用系统主要由收集部分、处理部分以及再利用部分组成,雨水通过系统能用于绿化灌溉,在排放时要满足污水处理要求排入城市排污管网当中[3]。具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次,隔热材料。建筑的窗户框架材料为铝合金,其中加入了硬尼龙作为窗框中的隔断材料,这样能增强窗户的透气度和隔音性。玻璃选择中空氩气提升透光度,在冬季能确保室内温度,夏季能隔离辐射,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增设玻璃幕墙,减少阳光的辐射强度。最后,通风设计。建筑的中庭区域要利用绿色植物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起到降温作用。此外,要利用烟囱原理使楼梯间的空气流通加快,加强建筑的节能效果。
图1雨水回用图
结论:总而言之,我国在生态建筑设计方面还处于发展时期,只有结合建筑环境,降低经济成本,借鉴成功的案例,才能提升生态建筑的适应能力,确保在功能和经济上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避免与实际应用出现矛盾,影响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另外,还要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建筑能因地制宜,获得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春翔.寒地住宅建筑微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7.
[2]韩培.基于生物气候适应性的寒地建筑适寒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