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施有效的情感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浅谈如何实施有效的情感教学

彭君

四川武胜县中心中学彭君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文文学的训练如果不能与情感的体验为一体的话,这种训练将会显得枯燥乏味,最终苍白无力。因此,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而情感更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就变得不容忽视。在教学中,有的教者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情感教育。殊不知,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认知活动,还是情感交流的情感活动。

在教学中,情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纽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桥梁,是点燃智慧火花的火种,是传授知识、追求真理的动力。成功的教学表明:教学不仅在于教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在于教者能借助自己的良好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等,这些语言文字都是情感的载体,语文课应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从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情感。教师来说,应将这些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强化自身情商,提升学生的情操

学生的模仿力很强,特别是教师的言行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自知、自控、自励、知人、协调等情商要素在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和事业的成功上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们是感性与理性的调节器,是生命力量的源泉。要成为合格的教师,应从以上五个情商要素方面提高自己的情商。

二、积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表明: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借此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这就必须重视情境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情境的衔接是指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上。

如在教学《故乡的榕树》时,先深情地说:“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余光中则临海峡而吟:‘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席慕容更是感叹:‘乡愁是一棵没有年龄的树。’同学们,你们有些也是远离故乡的人,有没有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苍翠欲滴的小树林,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故乡的榕树》。”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这里,教师正是借助情境的衔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学习,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三、善于借助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感情,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

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喷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课堂上,除了教师成功的表情朗读外,还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因为朗读能调动眼、耳、口、脑的共同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词句篇章,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意境之中,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

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情感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何愁学生不能得到美的享受、爱的熏陶呢?

四、善于交流沟通,营造民主、和谐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才能做出自主的选择,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动,也就更能体会到众人的力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这种氛围的营造。上课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但决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师中心”式的管理,而为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服务的,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教师应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冲破知识“禁区”。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探求的热情。同时,还要对学生实行“泛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给予他或她的温暖,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求。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激励学生情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氛围。

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来说,只要加大情感教育的投入力度,那么你的学生将会是一群充满着情感丰富、有道德、成绩优秀的、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