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自我建构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差异及其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3

不同自我建构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差异及其启示

班立国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西风东渐,东西方文化日益交融,在当下这种社会背景下,自我建构中二元型自我(高独立我且高依存我)的个体能更多使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更少使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因而显示出更好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关键词】自我建构;心理防御机制;独立我;依存我;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6-0265-03

Markus和Kitiyama(1991)构建了“自我建构理论”[1],认为不同文化中人们对自我、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建构),这些看法会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动机以及行为。独立我建构中,自我指向的是个体的能力,目标是“突出自身”,追求“自我实现”。[2]依存我建构中,自我的首要的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若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会感到具有最大的意义和圆满。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并非一个维度的两个极点,而是两个维度,共存于某一文化中,相应的,由于自我历程与社会文化变迁相互塑造的动态关系,独立我与依存我共存于同一个体中,形成双元型自我。例如,陆洛的华人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的双文化自我、杨国枢的个人取向自我与社会自我并存[3]。黄光国虽然强调华人自我的本质是关系我,依差序格局的远近亲疏而行动,但也认为,在工具性关系中华人会类似于独立我那般行动。[4]因此,某一文化下会有四种自我建构类型的个体:二元型(高独立高依存)、边缘型(低独立低依存)、独立型(高独立低依存)、依存型(低独立高依存)。

防御机制是一种认知过程的运作,以保护个体免受过多压力与焦虑,具有适应的功能,若使用过度则会扭曲现实。Bond提出心理防御机制的等级模型与发展模型[5]:心理防御机制倾向于聚合成不成熟型、中间型(神经症型)、成熟型三类。个体随着自身的成长会更有能力使用更为成熟的防御机制。对于成人个体,后者总比前者具有更大的适应价值,更成熟,级别更高,对应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自我建构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依存型个体在强调独立的社会情境,会缺乏人际支持而感受到心理不适应。独立型个体面临难以克服的困境时,依然较少寻求帮助,更容易产生无望感和自杀意念。边缘型个体同样可能面临上述困难。因此,研究不同自我建构类型个体的防御机制,可了解不同类型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工作具有启发与指导意义。

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层面上,西风东渐。虽然传统中国文化价值观(如孝道与人际和谐)仍普遍存在,但西方文化价值观(如强调特立独行)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已越来越显著。在个体层面上,中国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先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并以此塑造出基本的人格取向。其进入学校之后,开始学习许多源自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两类来源和性质的知识其认知系统中交互渗透,形成两套不同的自我系统,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用以应付不同的问题。在其认同的小集体内,与关系紧密的他人、长辈互动时,他们在互依我指引下行动,反之,则以独立我指导行为。

人口流动性会增强独立我建构,削弱依存我建构。中国的大学生普遍流走于原生的熟人环境与后来的生疏的校园社会环境,会面临许多压力,需要凭借独立我应对生疏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同时依靠依存我在生疏环境中快速构建人际网络,浸入认同的小集体中,如同乡会。因此,二元型自我建构的大学生会更好适应现今的社会生活。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随机抽取成都市三所高校本科生发放问卷1500份,有效问卷1390份,男生536人、女生854人。

1.2工具

1.2.1自我建构量表。台湾学者陆洛编制的自我建构量表IISS,包括42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分为独立我与依存我两个分量表,信度为0.86和0.89。[6]

1.2.2防御方式问卷中文版(DSQ),由88个项目24个因子4个维度构成,使用9级评分。[7]

3.结果

3.1大学生自我建构的四种类型

根据Min‐SunKim等人的研究[8],用独立我和依存我得分的平均数作为标准,区分出二元型、独立型、依存型及边缘型。将四种类型分别在独立我和依存我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四种类型的自我建构个体在独立我、依存我得分上均差异显著(F(3,1399)=683.98,P<0.000;F(3,1399)=636.82,P<0.000)检验了分类的科学性。

3.2四种自我建构类型大学生及样本总体中防御方式各维度之间的差异

注*P<.05P**<.01***P<.001

3.3不同自我建构类型大学生之间防御方式的差异,见表2

4.讨论

4.1四种类型大学生的防御机制的同构性

由表1可见,四种类型大学生及大学生样本总体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同一结构,而且结构有一定的稳定性:使用频度最大的都是成熟型防御机制,接下来是中间型,最小的是不成熟型。这一稳定的结构符合M.Bond的防御机制适应等级模型与发展模型的理论假设。按照M.Bond的理论,最初个体的防御机制是以不成熟型为主导,随着个体成长,会慢慢减少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增加中间型防御机制,到青少年末期,成熟防御机制超越中间型防御机制占据首要地位,形成成熟型、中间型、不成熟型依次排位的结构秩序。因此,大学生作为成人个体,已发展到以成熟型防御机制为主的阶段,但是仍处在发展之中。

4.2四种类型大学生的防御机制在同构中的局部差异

由表2可知,二元型较少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较多使用更为成熟的(中间型和成熟型)防御机制;边缘型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的频率较大,使用更为成熟防御机制频率较少;二元型、独立型的变化幅度居于两者之间。

4.3四种类型大学生防御机制存在局部差异的启示

4.3.1二元型个体在当今的社会变迁过程中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PerryJC和BondM的研究表明,抑郁症、焦虑症以及人格障碍的病人,经过两年半的心理治疗后,其防御机制有了明显的改变,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频率变少,中间型和成熟型防御机制的使用变多,并且这一变化与病人的心理功能的提高、症状的改善显著相关。[9]这给我们启示: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变少、中间型和成熟型的防御机制的使用变多,指示更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反之,则为较差的心理状态。

因此,以心理健康的视角,四种类型大学生中,二元型拥有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独立型、依存型次之,边缘型的心理健康状态最差。另一方面,防御机制具有适应的功能,从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来看,四种类型大学生中,二元型的适应功能最佳,独立型、依存型次之,边缘型的适应功能最差。

另外,更有研究佐证,二元型个体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陆洛从个体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契合(中国人个体的独立我依存我与中国当下社会文化的契合程度)[10]、个体与其关系网络中他人的契合(师生之间心理传统性现代性的契合程度)[12]、个体对于不同场合要求的适应性(工作要求与家庭要求的冲突)[11]三个方面研究,表明拥有双文化自我(二元型自我)的个体具有更好的生活适应性,面临更少的压力与冲突,获得更大的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

4.3.2自我建构的发展边缘型的存在实质可能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边缘型的自我建构是两种自我体系发展程度都比较低,二是在发展过程中后发展的独立我与先前发展的依存我发生冲突,两者相互排斥相互抑制,导致两者呈现出较低的水平。独立型的存在实质可能是后发展的独立我超越先前发展的依存我占据主导地位。依存型的存在实质可能是先发展的依存我仍旧占据主导地位。二元型的存在实质可能是两种自我体系都能发展良好,和谐共存,分别在不同的场合发挥作用,或者两种自我体系相互融合,在同一场合里协同合作。

有关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与防御机制的研究表明:处于延期偿付或者同一性分散状态的个体更倾向于使用较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而自我同一性达成的个体更多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成熟的防御机制的使用与埃里克森所指心理社会成熟的水平正相关。由此,我们从四种自我建构类型与适应功能之间的关系推论:边缘型,独立型、依存型可能会如同自我同一性发展那般,朝向二元型发展以获得更好的适应功能。

【参考文献】

[1]MarkusHR,KitayamaS.CultureandtheSelf:ImplicationsforCognition,Emotion,andMotivation.[J].PsychologicalReview,1991,98(2):224-253.

[2]SingelisTM.TheMeasurementofIndependentandInterdependentSelf-Construals[J].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94,20(5):580--591.

[3][10]杨国枢,陆洛.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200.

[4]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文化反思与典范重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0-180.

[5]M.Bondetal.,"EmpiricalStudyofSelf-RatedDefenseStyles",ArchivesofGeneralPsychiatry,Vol.40No.3(1983),pp.333-338.

[6]LuL,GilmourR.Developinganewmeasureofindependentandinterdependentviewsoftheself[J].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2007,41(1):249-257.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15-120.

[8]Min‐SunKim,JohnE.Hunter,AkiraMiyahara,etal.Inpidual‐vs.culture‐leveldimensionsofinpidualismandcollectivism:Effectsonpreferredconversationalstyles[J].CommunicationMonographs,1996,63(1):29-49.

[9]PerryJC,BondM.Changeindefensemechanismsduringlong-termdynamicpsychotherapyandfive-yearoutcome.[J].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2012,169(9):916-25.

[11]陆洛,翁克成师生的心理传统性欲现代性、关系契合性对师生互动品质及学生心理福址的影响[J].《本土心理学研究》,2007年2月,第27期,81-118.

[12]陆洛,黄茂丁,高旭繁.工作月家庭的双向冲突:前因、后果及调节变量项之探讨[J].《本土心理学研究》,2012年6月,第37期,141-189.

班立国,男,1991年生,壮族人,籍贯:广西南宁.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心理学、精神分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