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1)12-0145-02
摘要:冷战结束后的世界秩序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人类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维护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命脉和主旋律。这就要求中国随时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国际战略。对国际战略全局形势和未来走向科学的判断,是我们制定国际战略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制定出相应的的切实可行的国际战略和政策,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长期所坚持的原则及发展目标。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战略;国际战略选择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深刻影响着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迁。全球化是中国面临新的国际战略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国情对我国的国际战略作出历史性的调整,制定适应世界变化的顺乎历史潮流的国际战略选择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对“国际战略”的界定
就现有的对战略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分。狭义上是指把战略限定在军事领,他仅仅是与战争相联系,如《国际百科全书》就把战略界定为“有计划的运用以国家的武装力量来确保实现战争的目标”。李少军认为广义上的战略是为达成重大或全局目标而设计的行动或政策。还有一些学者如陈忠经认为“所谓战略或战略问题就是在政治以及军事、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研究掌握和运用现实关系中较长时期的规律或指导性的规律”[1]等等。当然根据战略主体的不同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战略,具体到国际战略就是战略概念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应用,是战略不断由军事领域向非军事领域扩展的产物。在新中国的政治语言中,国际战略最早公开使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不同的学者对国际战略有不同的看法。如有些学者认为“所谓国际战略就是指一国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对整个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关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等总的认识和谋划”[2]。还有学者认为“国际战略是国家对外关系领域内,通过对其可利用资源进行配置,最大限度的阶段性的谋求国家利益的手段”等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国际战略就是一个国家制定的既符合国内形势又有利于实现本国国家利益的长期对外政策,也是国家为实现其对外目标而作的全局性的指导思想,也是国家从国际全局出发,运用外交手段谋求国际关系格局朝着有利于自己打方向发展。
二、全球化时代下中国所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
(一)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
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历史时代的主题,是一个政党制定国内外战略和政策的前提和主要依据。冷战结束后虽然世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世界仍不安定,国际形势也在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但是所有的变化都都受到时代主题的制约,国际局势基本走向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和平和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体。“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是时代的和潮流”[3]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没有正真解决。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大大推动了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我们看到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清楚的看到,国际社会的主导权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他们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进而推进他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当前世界的基本特征总体和平,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显著特征。经济全球换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危害性,当前世界上任何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受到其他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和制约。经济的全球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利益的共同维护和相互促进的可能和需要再增加,双方更重视彼此的交流与协作,这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面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我们要积极的融入全球化,抓住和利用着重要的战略期加快经济发展。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一把双刃剑,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加之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经济结构经一步调整的难度性更大,更容易遭受各种危机的冲击。在这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夕阳工业”和高污染工业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恶化等都多我国经济形成挑战。
(三)多极化世界格局在曲折中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国际局势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两极局瓦解后,国际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加速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与两极格局相比世界的多极化进程及其未来格局是建立在各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基础之上,因此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从目前全球力量对比来看,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是世界五大力量中心,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在加强。美国是多极中最强的一极,它从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出发,大力推行单边主义,企图建立一种“单极世界”。但是世界并不是单极的。伊拉克战争虽然使美国霸权战略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多强的综合实力仍在以原有的态势在发展,但多极化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曲折中前进。
(四)相对有利周边环境。
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国家之一,一直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安邻富邻的政策,与周边国家以及亚太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亚太地区国家加强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和支持亚洲区域合作,在亚太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等亚洲合作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将使我国获得一个十分有利的区域环境。但同时某些制约因素会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如南沙问题,中印边境问题等等都对中国西部安全环境增加了一个新的危险因素。因此亚太地区总体趋向缓和稳定,同时局部冲突时有发生,形式错综复杂。
三、全球化时代下中国的国际战略选择
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到党、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面临崭新的国际战略环境和外部条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需要我们主动调整国际战略,进行积极的、有效的、适时的战略选择,以至我国在全球化时代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和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的基础上,涉取了西方学术界的一些新安全观的积极因素,顺应全球化时代的潮流,进一步审视和思考了国家安全问题,为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体精神和内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强调国家安全的综合性。
军事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中虽然仍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当今世界单纯依靠军事安全是不够的,它并能解决安全领域内的所有问题。所以综合安全强调的是综合性即安全是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科学安全等有机结合。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从而加大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度。国防安全向经济安全转变,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根据变化了的国家安全和外部环境,我国的国家安全政策的重心得到了调整。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经济优先已经成为世界潮流,这是时代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对每个国家来说悠悠万事,唯经济发展为大”[4]我国的新安全观把政治安全是为综合安全的首要,经济安全作为基础,国防安全是支柱,信息安全是关键。所以国家安全不再仅仅是以军事或政治为依托,而更多的是以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环境、资源等综合安全为基本保证。
(二)倡导互信互利的“安全合作”。
传统的安全观认为军事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最有力的手段,但结果既不利于国家安全又对地区和世界的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冷战时期以意识形态划线,以军事同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传统安全观念和体制已经不能继续有效的确保国家的安全。对此我国阐述了国家安全的新观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发展同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在处理一切国际事务时伸张正义,强调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问题的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我们的态度和政策的新的合作观念。它弥补了合作安全,共同安全、综合安全等安全观的不足之处,使安全观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更有利于人类的整体利益。它赢得了世界上广大国家的承认和尊重,表明了中国对改善国际社会不稳定状态和建立世界和平的决心,同时也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大国开始成为国际关系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决策者。
(三)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以及种种议论,有人说中国的崛起是威胁也有人说中国的崛起是一种不确定性。在人类历史上后起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严重失衡,甚至引发世界大战。在如此背景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公开、坦诚地向国际社会阐明了自己的战略取向“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它不同于历史上超越后起大国的传统崛起之路,不是通过军事扩张,掠夺资源、争霸等方式,而主要是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争取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总目标。
(四)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
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和平与世界的共同繁荣息息相关。近年来国家安全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国家安全越来越多的受到来自国际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国家外部安全为题不在纯属于一国事务和一国政策所能决定的。目前世界人民面临着共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世界总体上是缓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的也在不断加深。但是许多全球性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流行病、资源短缺、核扩散、恐怖主义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发展构成挑战。对此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5],同时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6]
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下,我们应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继续支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社会中积极倡导和平,反对武力;相互尊重主权平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等原则。
(五)推动国际社会新发展。
现有的国际秩序,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秩序中的地位已逐步呈上升趋势。在此情况下我国提出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将“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一新提法表明中国与日俱进,根据新的形势在国际秩序方面有了新的建设性的战略思想。中国将不会挑战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将以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设与变革,以渐进、和平、民主的方式改革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不合理的方面。以此确立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和平形象,建设性而不是造反者的形象。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提出尊重世界闻名的多样性,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经济方面提出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缩小南北差距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世贸规则解决经济争端。以此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六)坚持韬光养晦,争取更大作为,永不称霸。
在新世纪中国的综合实力有了大的增强,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中国既然要和平发展就需要尽量减少阻力避免过分张扬,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的崛起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去边关注,甚至引起了一些国家的不安,在此种情况下更应该如此。其次虽然中国已经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过程之中,但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看,仍然是西强东弱。因此中国更需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开放、合作,与国际社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所以中国坚持韬光养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所坚持的战略方针。中国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同时要以自己的发展来维护世界的和平,坚持永远不称霸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忠经,国际战略问题[M].时事出版社,1987。
[2]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江泽民,在第二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4。
[4]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_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A]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