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炎消散”中药蜡泥外敷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

/ 2

自拟“炎消散”中药蜡泥外敷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

徐天树李娇李欢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中医医院620500

关键词:盆腔炎性后遗症;“炎消散”中药蜡泥外敷

盆腔炎性后遗症(sequelaeofPID)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遗留病变,以往称为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炎症,主要包括慢性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生。盆腔炎性后遗症多因盆腔炎性疾病未能彻底治疗,或体质较差、病程迁延而成,特点是病情顽固,反复发作,患者疼痛缠绵难愈,不仅给自身带来不便,同时也增加经济和社会负担,严重影响了妇女的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盆腔炎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目前西医对该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则根据辩证论治、整体调理的原则,综合治疗该病,有明显的优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观察150例cPID患者,所有病例均来自仁寿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及妇科门诊,诊断明确并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将病人分为治疗组97例(中药蜡泥外敷治疗)和对照组53例(口服金刚藤胶囊治疗).年龄在20岁以上或55岁以下2组患者。平均年龄36.27岁。

表1患者年龄分布平均年龄比较

1.2治疗药物:

1.2.1对照药:“金刚藤丸”由怀化正好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号z一20090650号。口服金刚藤丸,每次4g,每日三次。自月经结束后第三天开始服药,连续20天为一个疗程。下次月经结束后第三天开始第二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

1.2.2治疗组:自拟“炎消散”中药蜡泥外敷(骨碎补60g,透骨草60g,红藤45g,续断45g,红花30g,莪术30g,没药30g,薏苡仁30g,浙贝母30g,五灵脂30g,蚕沙30g,台乌药30g)。以脐下1寸(同身寸)为起点,约成长方形,至耻骨毛际处,外敷制备好的中药蜡泥,敷层厚2-3cm,持续45分钟,每日一次。自月经结束后第三天开始敷药,连续20天为一个疗程。下次月经结束后第三天开始第二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

1.3.1综合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

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恢复正常,疗效指数>95%,停药后一月无复发。

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95%>疗效指数>70%。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减轻,70%>疗效指数>30%。

无效:治疗后无改善,疗效指数<30%。

1.3.2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1]

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70%<疗效指数<95%。

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30%<疗效指数<70%。

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疗效指数<30%。

1.3.3局部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疗效指数>95%。

显效:70%<疗效指数<95%。

有效:30%<疗效指数<70%。

无效:疗效指数<30%。

1.4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2]

(1)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计量资料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组内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

(2)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r)检验。

(3)采用SPSSl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以P<0.05作为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治疗结果

2.1综合疗效

(1)综合疗效分析:治疗组:痊愈率6.19%,显效率44.33%,有效率42.27%;对照组:痊愈率5.66%,显效率37.74%,有效率47.17%,P=0.36,两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表2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3讨论

3.1祖国医学对盆腔炎性后遗症的认识

3.1.1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的认识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PID)指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2006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定义〕,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endometritis)、输卵管炎(salpingitis)、输卵管卵巢脓肿(tubo-ovarianabscess,TOA)和盆腔腹膜炎(peritonitis)。通常,PID可局限于某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其中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PID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而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者很少发生,如若发生盆腔炎也往往是邻近器官炎症的扩散。而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遗留病变,多由急性盆腔炎失治、误治或治疗不彻底,或炎症之急性期症状不明显,未能及时治疗而迁延演变所致,本病是以小腹或少腹疼痛,坠胀,痛引腰骶,或伴发热、白带增多等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临床症状繁多,表现各异,其中以小腹疼痛,带下色黄为主证者,是较为严重的一种。

3.1.2中医学对盆腔炎性后遗症的相关研究

盆腔炎性后遗症是西医学病名,中医古籍没有该病名的记载。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下腹部疼痛,腰骶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异常,月经周期改变,以及腹部包块等,故相当于中医的“经行腹痛”、“带下”、“癥瘕”等病。中医历代典籍对这些病症的病因、病机都有详尽的论述。对于经行腹痛,中医分为虚实两类,实者多为血瘀气滞,如《济阴纲目?调经门》中引朱丹溪之言曰:“经水将来作痛者,血实也,一云气滞。”[3]《医宗金鉴》曰:“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则为气血虚弱;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因血滞气者,则多疼痛。”[4]带下病虽有五色带下之候,但多属湿邪为患。《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症。”又说:“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5]《临证指南医案》[6]对于带下的病因的论述简明扼要:“带下者,由湿痰流注于带脉,而下浊液,故曰带下。妇女多有之,赤者属热,兼虚兼火治之。白者属湿,兼虚兼痰治之。”癥瘕则是气血凝滞为病。《景岳全书?妇人规》:“淤血留滞作癥,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7

近现代中医学者也对该病的病因病机作了探讨,《中医妇科学》[8]则认为该病为“风寒湿热之邪,或虫毒乘虚内侵,与冲任气虚相搏结,蕴积于胞宫,反复进退,耗伤气血,缠绵难愈。”赖冠珍[9]等则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有血瘀、湿浊、正虚三个方面。综合各家论述,作者认为该病虚实夹杂,正邪交争。邪气则是湿热、瘀血为主。

3.2“炎消散”治疗盆腔炎性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3.2.1治法与方药

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愿则,本次实验的治疗方法为外治法,重点针对邪气,以期邪祛而正安。治疗盆腔炎性后遗症中医辩证属湿热瘀结,当拟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止痛为主旨。炎消散组方选药,骨碎补,透骨草,红藤,续断,红花,莪术,没药,薏苡仁,浙贝母,五灵脂,蚕沙,台乌药。共十二位中药。

3.2.2组方的意义

骨碎补有活血止痛,补肾强骨之功,透骨草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散瘀消肿的作用,正符合盆腔炎性后遗症湿热瘀结的病机,故为主药。续断、红花、莪术、没药、五灵脂活血化瘀;红藤、薏苡仁、蚕沙清热化湿;浙贝母、台乌药理气散结,此二味为佐使,可增强其他药物的化湿祛瘀止痛的功效。

3.3蜡泥治疗盆腔炎性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蜡泥具有热容量大、导热性小的特点,通过温热效应和机械压迫效应达到治疗作用,热传导深入而持久,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有很好的消炎、止痛作用。自拟“炎消散”中药蜡泥外敷将蜡疗和中药结合,利用蜡疗的温热效应和机械压迫效应,可使中药成分渗透皮下,达到直达病所的目的,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使治疗更直接、更有效。因此,中药蜡泥外敷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有很好的临床意义。通过临床研究.客观观察“炎消散”中药蜡泥外敷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湿热瘀结型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进一步评价。

4.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方面,自拟“炎消散”中药蜡泥外敷取得更明显的效果。笔者认为自拟“炎消散”中药蜡泥外敷体现了中医的优势,中药蜡泥外敷发挥效果互补、相得益彰之处,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可重复使用,成本低廉,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1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一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5.260.

[2]刘明芝,周仁郁.中医药统计学与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442.442.

[3]明?武之望.济阴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6.

[4]清?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20.

[5]清?傅山.傅青主女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1.

[6]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670-671.

[7]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377.

[8]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0.

[9]赖冠珍,尤昭玲.慢性盆腔炎中医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导报.2005(1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