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语言•板书•教具”刍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课堂“语言•板书•教具”刍议

程逊王志洲

程逊王志洲

(大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科学的使用语言、板书、教具三大教学手段,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板书;教具

【作者简介】程逊(1956—),男,大连铁路卫生学校对外合作部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德育(辽宁大连116021);王志洲(1954——),男,大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德育(辽宁大连116021)。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Discussionon“Language,WritingonBlackboard,TeachingTool”inClass

ChengXunWangZhizhou

【Abstract】Language,writingonblackboardandteachingtoolarethethreeteachingmeasuresusedbyteachersinclass,whichcanimproveteachingefficiency.

【Keywords】Teachinginclass,Language,WritingonBlackboard,TeachingTool

【AbouttheAuthor】ChengXun(1956-),male,DirectorinForeignCooperationOfficeofDalianRailwayandHealthSchool,SeniorLecturer.ResearchOrientation:VocationalEducation,MoralEducation.WangZhizhou(1954-),male,DalianResearchInstituteofScienceandEducation,DirectorandResearcherofResearchOfficeforVocationalEducation.ResearcheOrientation:VocationalEducation,MoralEducation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板书、教具使用的如何,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本文仅就上述三大教学手段的应用对教学产生的效果等舒以管见。

1.三者的共同性、差异性和互补性

1.1共同性

1.1.1在表达教学内容上具有共同性。教师的语言、板书、教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必须共同围绕着教学内容发挥作用,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必须以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表达、表现为依据。

1.1.2在发挥教学媒介作用上具有共同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板书、教具的使用是教学过程得以开展的载体,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媒介,正是在这种载体和媒介的作用,

才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探究、学习、掌

握新知识。

1.1.3在实现教学最优化上具有共同性。教师的语言、板书、教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都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由于每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长处和局限性,所以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使用,就是要避开各自的局限性而发挥各自的长处,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2差异性

1.2.1课堂教学中“三者”使用量的变化差。在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使用量要多于板书,而板书的使用量又多于教具。在对我市几所中等职业学校一、二、三年级的几门课的课堂教学调查中,三大教学手段使用量的统计就说明了这一点。

注:统计表中不含对教具使用的统计

从本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和课堂学习的适应性的提升,教师的语言表述量在相对增多,板书量在相对减少;学生对教师语言的笔记率逐渐增大,对板书的笔记率逐渐减少,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逐步提高;学生听课的思维活跃度、重点选择度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增强。因此,教师运用语言和板书,必须顾及到教学内容和对象的变化,要把课堂语言与板书的使用量,控制在最优化的范围内。

1.2.2课堂教学中“三者”地位的变化差。在课堂教学中,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对象,三大教学手段的主从地位是有变化的。有时,课堂语言处于主要地位,板书和教具的使用则处于从属地位,对语言表达起到补充地位。例如在《经济与政治基础》课中,讲授关于“价值形式的发展”时,教师的语言表述处于主要地位,但是仅仅有语言表述还不足以更形象地说明问题,如果以板书图示予以配合,那么对这一原理的表述就会更形象化、生动化、准确化、深刻化,否则就会使讲授受到局限。有些课程,教师的板书处于主要地位,语言和教具是在板书的规定下进行。例如在一些实验、操作课中,教师的语言讲解和教具演示必须严格按照板书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学生也必须按照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实验步骤和要求进行操作和实验。在这种情况下,板书不能有任何的纰漏。还有些教学内容使用教学仪器演示,比教师的语言、板书更形象、直观,更使学生易于理解。例如在《物理》课上,用教具演示牛顿第三定律,使抽象的内容变的具体直观,可以收到事半功之效。这时,教具起到了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1.2.3课堂教学中“三者”结合程度的变化差。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三大教学手段各自独立发挥作用的情况是不常有的。实际情况是或语言与板书结合、或板书与教具结合、或语言与教具结合、或语言、板书、教具三者结合,彼此交互使用,有主有从罢了。

1.3互补性

1.3.1语言:解释性补充。语言是课堂教学首要的最重要的教学手段,离开了语言表达教学过程就无法开展,而板书与教具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需要语言将其激活,此时语言对板书和教具起到了解释的功能。

1.3.2板书:强调性补充。课堂语言的功能在于使听者理解教学内容,但它的弱点在于其无法保留性(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带着录音录象工具上课),而且重点和一般问题也随着语言的运动而流走,与语言相比,教具具有固态性,是凝固的语言,它本身所蕴涵的科学道理不会自我说出来。此时,板书对语言起到了重点的保留性和层次的再条理性的作用,对教具所内在的科学道理起到了再呈现的作用。板书都是对最重要问题的提示,因此具有强调性补充作用。

1.3.3和无文字自我解释功能的固态教学手段,但它却反映出深刻的科学道理,其功能之一在于可以使学生长时间的观察,并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使问题及对问题的理解与把握由抽象变的具象、复杂变的简捷、模糊变的清晰、间接变的直观、呆板变的生动、结论性变成过程性与结论性的结合,对语言和板书无法表清的问题给以形象性补充。

2.使用三大教学手段的规范性要求

2.1语言:“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

语音要标准化,叙述要艺术化,表达要科学化。具体地说: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发音要清楚、准确,不要含糊不清,不讲方言土语,不说错别字;语调要抑扬顿挫;表述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要精炼严谨,具有逻辑性,剔出庸词废语,避免前后矛盾,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

2.2板书:“清楚一字,明了全篇。”

书写好快,字迹清晰;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纲目分明,条理清楚。做到“清楚一字,明了全篇。”

2.3教具:“见物知理”,“格物致知。”

所选所用的教具必须反映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相统一;必须起到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做到“见物知理”,“醒物而悟其道。”

3.选择三大教学手段的原则

课堂教学的形式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学手段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展开,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教学是错误的。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是正确选择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

3.1最优化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使用语言、板书、教具哪一种教学手段或以哪一种教学手段为主最有利于表达教学内容等,教师必须认真比较,科学选择,达到教学手段使用的最优化。

3.2简约化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使用某一种教学手段如使用语言完全可以将教学内容等表达清楚,就不必要使用其它教学手段如板书和教具等。反之亦然。

3.3关联化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手段并联使用时,必然有一种教学手段为主,而另一种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起到为主要教学手段做补充或深化的作用,被关联使用的教学手段对表达共同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例如教师在用语言分析一个问题时,之所以要使用教具,其原因有二:一是语言已不足以将问题分析的更清楚,必须借助教具来补充或深化对问题的分析;二是教具本身与用语言分析的问题具有内在联系。所以,任何并联使用的教学手段与所分析的问题之间都必须具有关联性。

课堂语言是无形有声的板书和教具;板书和教具是无声有形的语言。课堂教学中,何时讲,何时写,何时演示教具,必须妥当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三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产生倍加的教学功效。

最后,有必要再强调一点,即对课堂语言、板书、教具的使用,教师不应该具有独占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课堂积极发言的平台和机会,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板书或演示教具,这样可以避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演示教具学生看,教师单边的被动的教课现象的发生,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教师既教课,又教学生,更教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既学习课程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再者,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技术走进课堂教学的新条件下,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及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使用状态,如PPT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就使教师的语言表述具有程式化特点,而板书量则大减,对传统教具的使用就更少了。由于PPT是提前设计出来的,其程序性特别强,而随机性较弱(例如不象板书演算可以随机的、反复的进行等),师生的课堂教学互动就更要讲究科学性,否则很容易出现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带机讲课”的新的一言堂、满堂灌现象的发生。所以,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堂讨论时间。

收稿日期:200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