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琴玲(周口市第五初级中学,河南周口4660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209-01
前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强调,“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教育恰恰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目标,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研究和谐教育正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语文老师应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营造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的“和谐课堂”氛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握课改实质,寻找最佳切入点,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总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努力探索。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对话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交往呢?如何才能使课堂变得和谐,老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呢?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一切教学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才能被接受。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组织有计划地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质量就越高。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自觉的学习,怎么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师生交往中,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认识水平,灵活巧妙地设计提问,组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火花,使教学效果更加优化。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交往,要围绕教学目标,以语言学习为中心,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情感上沟通,达到缩小或者消除师生对教学目标认识差异的目的。老师除了要把课本上的知识以互动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恩格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精辟地指出:“思维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发展思维,知识不断更新和扩充,也促使思维不断创新,让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更加鲜艳夺目。
2.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形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要形成课堂上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关系,还必须摒弃师生间“师传生受”的旧观念,建立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理解,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相容的新型关系。马克思说:“人们是自已的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但这里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遥远的形式)的制约。”马克思的话对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也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实现教学民主,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产生”出“自己的观念、思想”,这是唯一正确的途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思想观念的确立,都不是别人可以代替的,师生交往过程中的内容和形式如果脱离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念,教学民主就难以形成,学生也难以成为“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师生双方和积极性得到和谐发展、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
二、教学过程的和谐——流畅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块“金子”都能在课堂上闪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它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因此,笔者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缺乏重建过程的基质。而学生能不能“活”起来,则取决于老师愿不愿、敢不敢“放”和变不变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摸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须做到“五还”:
1.还学生学习的“时间”。每节语文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并逐渐向三分之二过渡,压缩课堂上老师讲授和指向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所占用的时间。
2.还学生学习的“空间”。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朝向,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3.还学生学习“工具”。这里工具不是指学具,主要指教学内容和结构,要教会学生学习结构和掌握、运用结构,具备主动、独立学习的能力。
4.还学生“提问权”。让学生在预习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5.还学生“评议权”。包括自评与评他、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等。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所悟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将平等、合作、流畅、丰富的内涵作为构建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的主旋律。我们不可能将每堂课都做得尽善尽善,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当作是一种美的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就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臻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