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黑龙江省清河林区人民医院外科150913)
【中图分类号】R6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136-02
大隐静脉曲张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自1998年始我们开展施行股静脉瓣膜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即大隐静脉曲张,至2005年底共完成298例次,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98例,男213例,女85例,左下肢156例,右下肢163例,其中双侧下肢21例。年龄35-67岁,平均45岁。病程2-30年。
1.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患肢浅静脉曲张,并有酸胀、沉重感,下肢肿胀及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溃疡形成17例。
1.3静脉造影顺行下肢静脉造影均显示深静脉主干直管状扩张,股浅静脉瓣膜形成欠清晰,Valsalva度验瓣膜下均无透明带,并见造影剂倒流,逆行入浅静脉,交通支静脉扩张,大隐静脉迂曲扩张。
1.4手术方法及要点于患肢腹股沟下股的脉内侧纵行切口长约8-10厘米。常规高位结扎切断及抽剥大隐静脉。在卵圆窝下约2横指切开股深筋膜,从股动脉内侧游离出股浅静脉,辨认第一对瓣膜。在瓣膜的瓣窦下游离股浅静脉约2厘米。此时游离的股浅静脉完全处于痉挛状态。作指压法瓣膜功能试验见血液无逆流时,选取一段剥脱之大隐静脉,长为瓣膜无端游离静脉痉挛时周径,纵行剪开,静脉片内膜剥掉,将其环绕瓣膜处股浅静脉一周,将静脉片两断端间断缝合5-6针,上下缘与股浅静脉外膜缝合固定2-4针。环缩术将股浅静脉瓣膜处静脉环缩1/3,重做瓣膜功能试验,见血液不逆流,手术成功。小腿静脉剥脱结扎,根据造影指示的部位行筋下交通支结扎术。
1.5术后处理平卧,患肢抬高15度至30度,鼓励病人于麻醉作用消失后作患足背屈活动,并早期下床活动(可在弹力绷带支持下活动)。应用抗生素3-5天,静点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一日一次,连用3-5天,并口服潘丁生及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术后三天更换敷料,12天至14天拆除切口缝线。
1.6手术效果本组病例切口均甲级愈合,287例手术后二周患肢肿胀渐消退,原酸胀沉重感消失,于4周内完全愈合。12例半年至一年后肿胀才消退。全组无一例股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两周均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见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处明显,Valsalva试验瓣膜轮廓更加清晰,瓣膜下有透亮带出现,证实术后瓣膜功能已恢复。本组病例经半年至8年随访,未见复发。
2讨论
2.1下肢静脉曲张新概念长期以来大隐静脉曲张被误认为是一种单发病,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大隐静脉曲张继发于其他疾病,而深静脉血液倒流病是酿成浅静脉曲张的最主要原因,大约占75%以上。Kister1980年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诊断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股浅静脉瓣膜松弛、下垂,血液逆流造成相对瓣膜关闭不全。故按常规治疗方法,会造成部分人复发,甚至会使病情加重,成为临床难以处理的问题。传统的大隐静脉剥脱术,只适用于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或其他深静脉手术的辅助治疗方法。我们认为凡是有静脉曲张者都应进行深静脉造影,以了解深静脉瓣膜功能情况,明确诊断,采取相应的正确的治疗方法。
2.2作用机理环缩术是根据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的病因而设计的手术方法。手术不仅加固了瓣膜段静脉壁,以增强抗血柱重力作用,而且使松弛的瓣叶回缩,恢复了瓣膜单向开放功能,以阻止血液逆流。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是承受来自近侧血柱重力第一道防线,故此,环缩术可恢复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功能。本组298例作了此手术,全部取得了成功,进一步证实了原发性瓣膜功能不全的原因。
2.3手术适应症①既往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史;②临床有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表现;③静脉顺行造影显示深静脉畅通,扩大成直管状,瓣膜存在;经乏氏试验证实股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④既往有大隐静脉剥脱史复发者,并经静脉造影确诊为瓣膜功能不全者;⑤其他手术失败或效果欠佳者。
2.4手术评价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目前国内外所采取的手术方法有许多种,各种手术各有其优缺点。大部分手术需要长期抗凝治疗,技术要求高,而且并发症多。我们认为环缩成形术具有长期抗血栓重力作用,手术操作简单,不切开血管;取材方便;易于掌握,不需要抗凝治疗,术后无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不需要特殊设备;便于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