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病人的瞳孔观察及呼吸道护理
潘晶赵春江(七台河市中医院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6-0157-02
外伤性颅内血肿约占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死亡率为26.8%~46.5%,死于呼吸道并发症者占5%~7%。我科自2005~2006年收治外伤性颅内血肿154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有瞳孔改变者占43%,有3.9%的病人死于呼吸道并发症,占本组病死率的27%。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对瞳孔的观察
瞳孔变化是颅内血肿病人观察的重要项目之一,对判断病情和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危象(小脑幕切迹疝)非常重要。观察时要用聚光的光源,注意双侧瞳孔是否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的灵敏度是否对称,尤其在伤后24h内应定时连续观察。一
般急性期病人15~30min观察一次,做好记录,以资对比。我科采用自制的瞳孔测量尺,用时将瞳孔测量尺的固定观察孔直接对准瞳孔,调节动盘。当可动观察孔与瞳孔等大时,便可从指示孔中读出瞳孔直径的毫米数。这就克服了以往用眼估测误差较大的缺点。颅内血肿病人的瞳孔在小脑幕切迹疝前可有一过性的一侧瞳孔缩小,很快进入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有时眼局部外伤,原发性视祖神经或动眼神经损伤,脑干或交感神经病变及眼病也可出现瞳孔不对称,但一般无进行性改变,而且不一定有意识障碍,应注意区别。
2对呼吸道的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并发症对昏迷病人甚为重要。因为昏迷病人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口腔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容易误吸或坠积于肺部而发生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不仅可预防肺内感染,还能减轻脑缺氧和脑水肿。要护理全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定时彻底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呕吐物及鼻部外伤或颅底骨折出血进入鼻腔形成的凝血块。吸痰管应分别从鼻腔、口腔或从气管切开处深入气管内吸引。伴有前颅窝骨折的病人避免从鼻腔吸痰,以免感染侵入颅内。吸痰时动作应轻柔,以防损伤粘膜。当病人有咳嗽反射时可用手指刺激“天突”穴,即用大拇指在“天突”穴位置以较轻柔的力量反复按压,引起咳嗽反射,以利于咯痰。如痰液过于粘稠可行雾化吸入。其配制液为生理盐水20ml,内加关大霉8万U,加糜蛋白酶8mg,每6h雾化吸入一次,每次30min,以利痰液的稀释。对昏迷时间较长或肺内感染较重者,我们采用吸痰管经鼻导管入气管内吸痰,同时予以滴入抗生素,减少了气管切开术,必要时才考虑行气管切开术。因此,我科行气管切开术的病人虽少,但肺内感染病死率较低。
本组154例中瞳孔改变者66例,在护理观察中发现瞳孔变化者15例,占22.7%,均经及时手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有明
显呼吸道感染者24例,占15.6%,由于采取上述护理措施,只有6人死于肺内感染。由此可见,及早发现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瞳孔变化,及时手术处理和认真正确做好呼吸道护理,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3典型病例
患者赵某,男,42岁。因车祸致伤头部,当即昏迷,呕吐2h,于2005年3月14日19时急诊入院。查体:血压20.0/13.0kpa,脉博72次/min,呈浅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颅神经未见异常,项强(+),左侧肢体肌力4级,病理反射阳性。右额颞头皮下血肿,头颅平片未见骨折。初诊:脑挫裂伤,颅内血肿?予以脱水、止血,激素等治疗。由于护士连续准确观察瞳孔变化,于入院后4h发现病人右侧瞳孔直径2.5mm,左侧瞳孔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5min后,右侧瞳孔散大至3.5mm,对光反射迟钝,左侧瞳孔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报告医生后,即行开颅探查,发现右额颞硬膜下血肿约60ml,予以清除减压,使脑疝缓解。术后第三天病人出现痰多,体温升高,两肺出现啰音。我们重点加强呼吸道护理,通过每2h翻身、叩背一次,气管内吸痰每6h一次并气管内滴入庆大霉素2万U及雾化吸入等措施,避免了气管切开。病人昏迷32天,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住院52天治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