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市人民医院儿科广西靖西533800)
【摘要】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多发病。母体和胎儿之间血液循环以及气体交换障碍,血氧浓度降低等因素是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原因。重度窒息可导致全身多器官系统损伤,造成新生儿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者甚至死亡。因此,及时、合理、有效的紧急复苏是抢救新生儿成功与否的关键。早期的抢救可减少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系统损害,降低新生儿后遗症的发生,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本文在研究新生儿窒息多器官系统损害的机制和临床表现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多器官系统损害;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2-0004-02
新生儿窒息(asphyxiaofnewborn)是指婴儿出生1min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受到抑制伴有呼吸循环障碍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常见病。目前,新生儿窒息多器官系统损害的机制是医学界研究的方向。新生儿窒息是由于缺氧、酸中毒造成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加之Ca2+d内流,大量生成氧自由基,从而引起多器官系统损害,其中以脑、心、肾、肺多见,也可在肝、胃肠道等器官出现。新生儿窒息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导致新生儿伤残,甚至死亡。本文从新生儿窒息多器官系统损害的机制、多器官系统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报告如下。
1.新生儿窒息多器官系统损害的机制
1.1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组织损伤
新生儿窒息早期机体为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而发生血流重新分布。随着窒息的发展,缺氧、酸中毒和心肌缺氧导致心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下降,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心、脑血流灌注减少,引起心、脑及多器官损害。邓刚[1]等认为在新生儿窒息后的急性期,联合PLT参数和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检测可以作为临床判断新生儿窒息缺氧后脑损伤的程度及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杨荣[2]等也认为窒息新生儿早期肾损伤伴有肾血流动力学改变,且与窒息程度相关,提示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作为判定窒息新生儿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
1.2缺氧缺血所致原发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
缺氧缺血是新生儿窒息多器官系统损害和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基础。缺氧是可使糖耗量增加,乳酸堆积,导致低氧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加之三磷酸腺苷产生减少,细胞膜泵离子功能障碍,大量钠和钙离子内流,引起细胞组织水肿、坏死。在早期缺氧缺血过程中,若采取措施恢复血流可避免组织损伤,但在长期严重缺氧缺血的基础上恢复血流会导致再灌注损伤。近年来研究表明,再灌注损伤是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和中性粒细胞作用的结果[3]。此外,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许多组织炎症反应,如L-1、L-6、转移生长因子-β和成纤维细胞因子表达升高。
1.3血管内皮损伤
内皮素(endothelin,ET)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当机体缺氧时血管内皮会释放内皮素内源性致病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ngfactor,PAF)。PAF是一种强炎症物质,可激活白细胞释放溶酶,引起细胞损伤。此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引起组织因子释放,从而启动内外凝血途径,形成血栓,加重组织缺氧缺血。
2.新生儿窒息多器官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
2.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新生儿窒息后损害以缺氧性脑病和颅内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脑性瘫痪等。此外,由于患者脑缺血缺氧,导致呼吸不规则或者呼吸暂停,肌张力下降,眼球震颤,瞳孔对光反射差或消失。许亚红[4]等对92例窒息新生儿和48例健康新生儿的行为神经发育状况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量表(NBNA)评分法进行对照研究,并对窒息新生儿按窒息不同程度和持续不同时间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结果发现窒息新生儿NBNA评分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窒息严重程度和窒息持续时间均与NBNA评分异常发生率明显相关,从而认为窒息对新生儿行为神经发育有明显影响。
2.2心血管系统损害
新生儿窒息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改变了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心电图表现为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在临床上,以缺血性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重度新生儿窒息可出现心动过缓、面色苍白、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血肌酸磷酸激酶、血浆BNP、CK-MB及血钙水平、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是新生儿窒息心肌早期损伤的判断依据。张德全[5]等研究显示,血浆BNP可作为新生儿窒息临床诊断的客观实验室指标,对于窒息新生儿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3呼吸系统损害
新生儿窒息对呼吸系统的损害主要以肺动脉高压、肺出血和呼吸衰竭为临床表现。由于窒息后肺动脉血流减少,肺毛细血管压和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肺水肿和肺动脉高压,最终导致呼吸衰竭。肺出血是新生儿窒息缺氧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在出生后第一天内,表现为呼吸困难、三凹征、青紫、肺细湿罗音等。血气分析、胸部X光和超声心动图可确诊新生儿窒息。徐宝华[6]等发现新生儿动脉血进行血气、电解质分析及CK、CK-MB、HBDH测定,可为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2.4泌尿系统损害
新生儿窒息后体内循环发生变化,肾脏出现血流灌注不足,缺氧使血栓素A2产生增多,导致肾皮质血流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脱落,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弱,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球滤过膜破坏,出现低分子蛋白尿,尿量减少。血β2-微球蛋白(β2-MG)、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等指标辅助诊断新生儿窒息。王捷荣[7]等认为新生儿尿Netrin-1、RBP、Scr水平明显增高,肾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显著改变,对尿Netrin-1、RBP、Scr及肾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测有助于窒息后肾损伤的早期诊断。
2.5消化系统损害
新生儿窒息引起胃肠激素分泌紊乱,使肝脏功能和消化动力改变。由于胃肠道缺血,可引起胃黏膜糜烂或者溃疡,出现呕血和便血。严重者,可出现肠道组织坏死和出血,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出现腹胀等。窒息程度越严重胃肠道障碍程度越高。X线是诊断坏死性小肠炎的重要影像学检查。王继锋[8]等研究显示随着窒息程度的加重,胃肠功能损害不仅并发率显著增高,而且损害程度也显著增高。
2.6其他
新生儿窒息还可引起黄疸、低血糖、高血糖、低血钙、酸中毒和体液紊乱;可引起血糖、血钙﹑血磷和血镁等异常;窒息后血管内皮损伤,激活Ⅻ、Ⅺ等凝血因子,通过一系列作用发生DIC或休克。
3.新生儿窒息多器官系统损害的治疗
3.1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系统损害的综合治疗
对于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系统损害首先采用支持治疗,维持良好的通气和换气,根据患儿病情采用不同方式氧疗,保持脑和全身的血流灌注,对于低血压的患儿可给予输入血浆,必要时可加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治疗。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为4.16~5.55mmol/L,注意监测患儿血压、心率、血气、电解质、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等。张凤舞[9]认为新生儿重度窒息要迅速纠正缺氧状态是抢救的关键,早预防、早判断、早复苏是重中之重,抢救时按照“评估→决策→措施→在评估→在决策→再措施”流程进行。何冬梅[10]通过研究发现,在临床针对新生儿窒息合并呼吸衰竭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确切,是临床针对新生儿窒息合并呼吸衰竭实施治疗的理想选择之一。
3.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若有明显的颅高压症状,首先给予呋塞米和甘露醇降颅压,若存在惊厥,首选苯巴比妥。国内外学者研究显示,亚低温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较好的效果[11-13]。何红月[14]将10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胞二磷胆碱联合脑活素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临床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在治疗后各时点,观察组患儿的NBN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认为针对HIE患儿,在脑活素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快速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患儿的神经行为功能,有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
3.3心功能异常的治疗
对于新功能异常的患儿可给予正性心肌收缩药物治疗,如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收缩功能不全,对洋地黄敏感的患儿慎用,可给予营养心肌的药物,如磷酸肌酸。磷酸肌酸钠能够保护心肌细胞,对缺血心肌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许秀金[15]将76例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使用磷酸肌酸钠(静脉滴注,0.5g/次,1次/天,1疗程7d),分析发现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1.1%;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症状、CK-MB和eTnⅠ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患儿,从而认为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具有明显的效果。钟熙莉[16]也认为果糖二磷酸钠协同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cTnI及CK-MB水平。
3.4肾功能异常的治疗
对于少尿或者无尿的患者,可给予速尿;对于持续少尿和充血性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可给予多巴胺治疗。肾脏动脉上存在多巴胺受体,而多巴胺和多巴胺受体相结合后,能够有效扩张肾脏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同时提升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患儿的尿量。由于新生儿对药物耐受性低,小剂量的多巴胺可以有效治疗肾功能异常者。对于急性肾衰竭的患儿应该严格控制出入液量的平衡。刘娟[17]研究显示,静脉推注3~5μg/(kg·min)多巴胺有助于改善患儿肾功能,临床疗效确切。赵瑞卿[18]认为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辅助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肾损害。
3.5呼吸系统损害治疗
对于呼吸衰竭的患儿,应该及时进行氧疗;对于肺出血的患儿,早期可给予气管插管,进行正压呼吸治疗,积极治疗缺氧酸中毒、肺水肿等。若患儿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给予碳酸氢钠治疗。张晓良[19]等将150例新生儿窒息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中加用经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85.3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认为新生儿窒息合并呼吸衰竭采用经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来利利[20]认为纳洛酮碳酸氢钠能明显提高治疗新生儿窒息的成功率,促进呼吸和循环恢复,减少致残率,在新生儿窒息抢救治疗中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4.总结
目前,新生儿窒息多器官系统损害的发生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其对机体的损害是全身性、多脏器的损害,主要以脑、肾、心、肺、消化系统为主,该疾病若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可导致患儿残疾,甚至死亡。其治疗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酸中毒,加强患儿循环功能监测,同时有效监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对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刚,胡海燕,杨华英,等.窒息新生儿血小板参数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0):4938-4939.
[2]杨荣,李明星,陈晓梅,等.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在窒息新生儿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4):278-281.
[3]崔小英,于建设,都义日,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脑保护药物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6,38(4):596-600.
[4]许亚红,闵敏,赵咏梅,等.窒息新生儿神经行为研究的临床意义[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5):532-533.
[5]张德全,李海杰.BNP检测在新生儿窒息中的诊疗价值[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6,26(2):41-43.
[6]徐宝华,刘欣,黄蜜嘉,等.血气、电解质分析及CK、CK-MB、HBDH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变化与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5):1701-1703,1706.
[7]王捷荣,李咏梅.窒息性肾损伤新生儿尿神经生长因子-1、视黄醇结合蛋白、血肌酐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8):90-92.
[8]王继锋,徐菊芬,魏宏敏,等.窒息与新生儿胃肠功能损害关系的分析[J].安徽医药,2004,8(5):346-347.
[9]张凤舞.65例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与护理[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3):714-715.
[10]何冬梅.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窒息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269-1270+1281.
[11]谭鑫.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5):121-122.
[12]ThomasN,ChakrapaniY,RebekahG,etal.Phasechangingmaterial:analternativemethodforcoolingbabieswithhypoxicischaemicencephalopathy[J].Neonatology,2015,107(4):266-270.
[13]曹长青,李宇宁,杨学梅,等.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远期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2):122-127.
[14]何红月.鼠神经生长因子改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行为神经功能的作用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4):42-44.
[15]许秀金.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临床体会[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36(2):72-74.
[16]钟熙莉.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3-4.
[17]刘娟.小剂量多巴胺在治疗新生儿窒息后肾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4):184-185.
[18]赵瑞卿,王新科.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窒息后肾损害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452-454.
[19]张晓良,张玉丽.经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窒息合并呼吸衰竭75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2):9-10.
[20]来利利.纳洛酮联合碳酸氢钠抢救新生儿窒息疗效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24(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