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上的示范教学应把握“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1

美术课堂上的示范教学应把握“度”

宋玉

宋玉江苏省连云港市南巷小学222042

摘要:课程改革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重新审视它,赋予它新的意义。大家认识到太牢的示范教学,约束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然而为了避免千篇一律的模仿,老师用娴熟的画笔亲历地为学生作技法示范的情景几乎看不到了,从而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不动笔墨光动嘴皮,这种矫枉过正、顾此失彼的现象,应该说是个目前美术教学改革之中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那么只有权衡示范教学中的利与弊,恰如其份地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才能在中间地带找到合适的位置,真正地处理好“适度”而不“失度”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太阳围墙示范适度

一、引言

人类由于自身个性的差异会使其对事物产生的看法各不相同,自然也体现在绘画风格上。不同的人,他们在表现事物的方法上是不同的,那么儿童绘画也应如此,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构思、想法。可我发现总有一部分孩子无论是画何种题材的画,总会在自己的的画面中画上红红的太阳,而且总是画在画面的右上角或左上角,露出半截的那种。我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学来的,从何时学的,为什么会如出一辙?仿佛是习惯性的。为什么太阳不能出现在中间?为什么不能出现在下面?为什么空中就不能画点其他东西?为什么……?这不得不引发我们进行思考了。

二、由“右上角的太阳”引发的一系列思考

思考一:“围墙”下传统美术教学存在的弊端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示范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教学手段。课堂上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教给学生如何造型、如何构图及如何上色。学生跟着老师,一步一个脚印,从而使技能技巧得到训练。看似这种教学扎实、严谨。殊不知,这种不要求孩子开动脑筋,只要求他们按照老师的画法步骤临摹的方法,恰恰忽视了儿童自己的想法,忽视了儿童的愿望和自己的一片天空。因此,这种模仿绘画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思考二:彻底推翻“围墙”的弊端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老师们逐渐意识到了这种教学的弊端。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示范是不可或缺的。决不能一味厌“旧”求“新”。而在需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主的课上,教师该如何示范就要三思而后行了。电脑是不能代替一切的,尤其是上色彩课,如色彩的明度、纯度,大家都知道,电脑上的色彩与现实中的是有色差的,而从电脑再投影到屏幕上,色彩又再一次发生了变化。那么,如果用透明器皿来示范,让学生通过观察则可以更直观地来感受和认识,同时也能和学生一起更顺利地尝试探索颜色的混合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明度、纯度的变化。

思考三:突破“围墙”,但应把握“度”

“度”,可以理解成关于质和量的界限。教育方法总有个界限,超越了这个界限,就会适得其反。美术课中我们的教师该如何示范,示范到何种程度,才能充分发挥示范的有效性呢?

(1)重点示范,精选示范环节。例如:上中国画《有特点的人脸》一课,我们就可以把重点放在人物的绘画步骤及笔墨的用法等方面,接下来就由学生自己去观察不同人物的不同脸部特点,画出一幅有特点的国画人物肖像。这样既帮助学生学有重点,又使学生学得灵活,作业效果不会千篇一律,而是各有特点。

(2)预制若干习作。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作为一名好的美术教师必须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运用多媒体多让学生接触到一些中外优秀的作品,能够开阔眼界,拓宽思维,但在更多的学生心目中它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更多的是一味地羡慕别人。那如果教师能准备自己的范画和学生中的优秀作业,这样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学生更易接受。它们更渴望看到是那种更直观的东西,既直观又简练,还事半功倍。

(3)启发示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如便签盒的设计,我们就可以先做个半成品,启发学生这是个什么?像什么?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发挥。这样做,不仅仅给了学生一个结果,也给了学生一个结果的形成过程,既给了学生“鱼”,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渔”。

(4)反例比较。比如《参观券的设计》,参观券是由主券、副券和票价组成的,图片需要有代表性(即使没有文字也应当能够看出出自哪的门票)。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些“问题作品”,学生在欣赏反例中,列举它的不足,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将参观卷的特点总结出来了。

三、小结

办事说话要有个“分寸”,吃饭喝酒不可过“量”。戏剧表演讲究到位,不瘟不火,烹调不但要有适量的佐料,还要讲究“火候”……可见,凡事都有个“度”。课程改革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重新审视它,赋予它新的意义。那么只有权衡示范教学中的利与弊,恰如其份地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才能在中间地带找到合适的位置,才能使美术课堂示范教学的把握更加适度、更加有效、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美)玛琳·加博·林德曼《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2.《美术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