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2007年-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黔南州2007年-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冯磊周姮

冯磊周姮

(黔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贵州都匀558000)

【中图分类号】R5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描述与分析黔南州2007-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辖区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效果提供评价依据。方法:收集辖区2007~2013年专病信息报告系统麻疹个案病例和专题调查报告,应用流行病学方法与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统计处理。结果:黔南州2007-2013年共报告麻疹发病65例,平均报告发病率0.23/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递减;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8月龄-6岁儿童;不同免疫史构成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7,P<0.01)。结论:黔南州2007-2013年的麻疹报告发病率总趋势呈递减走向,但各年间报告发病率升降幅度有变化,提示流行病学特征均与免疫规划工作的努力实施存在密切关系,并印证了麻疹疫苗接种对控制麻疹发病的显著作用和公共卫生意义。

【关键词】免疫规划;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类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1]。黔南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施麻疹疫苗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的发病水平呈递减趋势,特别是经过2003年的麻疹强化免疫接种后,发病率控制效果更加显著,直至2006年的发病率进入1/10万以内,成为麻疹发病率控制历史最低点。但从2007年以来,发病率升降幅度开始出现变化,为麻疹控制效果的巩固工作带来新的问题。为了解黔南州当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现将2007年-2013年麻疹疫情分析如下。[3]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分析资料来自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疾病监测专病报告系统,以及专业人员现场调查报告资料。人口资料源于黔南州年度免疫规划基本信息报告数据。[3]

1.2研究对象进入2007年-2013年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疾病监测专病报告系统所有的黔南州行政区域报告的临床诊断、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3]

1.3聚集性病例定义3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视为聚集性疫情病例。

1.4统计学处理资料的统计描述与推断参照李晓松主编《医学统计学》定性资料统计[2],数据资料采用Excel2003软件录入处理。

2结果

2.1发病情况黔南州2007-2013年共累计报告麻疹发病65例,平均报告发病率0.23/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2007年发病率0.57/10万为最高,2008年发病率开始下降,至2013年发病图l黔南州2007-率20已13降年至麻0疹.02报/1告0发万病(图率Ⅰ分)。[3]

2.3聚集性病例2007-2013年7年间,共发生4起聚集性疫情,发生病例例14,占报告病例数的21.54%。发生疫情的场所分别为自然村寨2起、家庭与社区各1起。2.4免疫史调查2007-2013年报告的65例病例中,明确无免疫史30人,免疫史不详16人,有依据证明已接受免疫接种1剂次以上19人,分别占病例数构成的46.15%、24.62%和29.23%,不同免疫史构成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7,P<0.01)。

3讨论

麻疹在计划免疫期及之前,一直是黔南地区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构成病种[3]。2001年进入免疫规划期后,发病控制效果明显,报告发病率呈逐年递减趋势,至2006年已降至1/10万以内。但从2007年以来,发病率升降幅度开始出现不稳定变化,似乎提示控制工作出现了新的问题。2007~2013年,州辖12个县(市)中有9个县(市)有病例报告。其中,三都县最为突出,累计报告26例,占据辖区累计报告总数构成的40%,提示该区域的免疫规划工作相对不成熟。7年间,每年均有病例报告,年报告发病率呈波浪走势,最高的2007年为0.57/10万,而最低的2013年仅为0.02/10万,相差数十倍。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但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符合麻疹季节分布的流行病学特征[4]。发病年龄最小2月龄,最大32岁,但主要集中于8月龄至6岁内,占据报告病例数构成的65%,说明免疫规划规定的麻疹疫苗接种目标儿童在黔南地区依然是麻疹野病毒株的攻击对象。有一定比例小于8月龄非接种对象病例的发生可能与他们被动获得的母传抗体过低有关,因为他们的母亲都出生于计划免疫期阶段,基本都接受疫苗接种获得一定的免疫力而避免自然感染,从而减少了通过暴露于麻疹野病毒而引起的加强免疫力的机会,故她们的孩子更容易在早期感染麻疹[5]。2007-2013年7年间,共发生4起聚集性疫情,聚集性疫情存在的区域多为边远山区的自然村落,而这些地区通常是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医药信仰不高的少数民族集居地,同时也是基层防保人员不易涉足的地区。因此,这些特定地区无疑就是免疫空白区,一旦传染源引入,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可能性很大。按照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和有免疫史三类定性标准划分,对65例报告病例分类统计,结果显示三者之间构成比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提示未接受预防接种或免疫接种不成功者均可因为缺失免疫力而成为麻疹野病毒株的攻击对象[6]。

黔南州的麻疹控制工作自从进入免疫规划期以来,通过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的提高和补充免疫的额外实施,在降低区域麻疹发病率上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依赖于贵州省麻疹疫苗接种活动的成功战略和辖区各行政区划单位组织的高水平麻疹疫苗常规接种率。换言之,黔南州2007年以来的发病率不稳定变化,以及所呈现出的流行病学特征均与人工自动免疫和监测方面的努力有密切关联,同时也印证了麻疹疫苗接种对控制麻疹发病的显著作用和公共卫生意义。

参考文献

[1]黎明.实用传染病防治手册[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206-211.

[2]李晓松.医学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9-66.

[3]杨茂文.1957-2005年贵州黔南州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6);703-705.

[4]耿贯一.流行病学[M].中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51-356.

[5]世界卫生组织.疫苗接种的免疫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24.

[6]李娟.北京市2009-2012年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后疫苗相关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3,(6);519-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