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丰县华山初级中学彭艳荣
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课堂依然是少数学生的“舞台”;二是“讨论”浮在表面,讨论时间仓促,学生很难实现有效交流.
笔者认为改变上述状况,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将“培养数学兴趣”,作为提高课堂效果的前提
“学生的内心思想、愿望、感情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条件”,教师首先应是学生心灵的滋养者,其次是学习的指导者.关注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情绪高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深情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启迪他们的良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教师不轻易当众批评学生,对待作业中的差错,多用问号,给以友情提示;对待考试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应是多找原因,就事论事,不讽刺,不打击.命题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考出学生的信心来.当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时,要及时地有根有据地激励,让学生不断有成就感,更有干劲.学生由此产生的热情,则是课堂效果提高的前提条件.
有热情还要有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通过激励和引导,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里时,教师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o,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二、把“带着问题进课堂”作为提高课堂效果的基础
“带着问题进课堂”是学生学习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教师要让学生尽量做好课前预习,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带着自己的数学问题进课堂,养成自学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预习时,要列出预习提纲,提纲内容必须有利于归纳课本知识并且具有启发性,使学生的预习有计划、有目的.
例如: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⒈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⒉完成下列填空:
列出要点后,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时把重点知识在书上做出记号,看不懂的地方画上问号.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重、难点知识已经有了初步印象,并且产生了希望尽快掌握这些知识的欲望,此时教师再与学生共同探究提纲的答案,并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照这样引导学生预习一段时间,等学生有一定基础并养成习惯后,再逐步引导他们在预习中找出本章、节的要点,从中掌握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探索知识.
三、将“问题引导”作为提高课堂效果的保障
45分钟是一节课的常数,显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占有的时间愈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就愈少.为此教师角色要实行转换,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引导首先要看的是教学设计中师生对时间的占有量.教师和学生活动总量,均应在课前备课、整合问题情境、教学设计考虑之列.
首先,课前精心备课,粗线条地设计,使课前预设和课堂的生成有机结合.因为课堂教学是借助于一定的情境和对情境问题的争议、讨论而向前推进的问题教学,所以问题整合应当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教学活动的深入,通过点拨引导起到触类旁通.
其方法:一是把几个浅显的问题进行整合,从中提取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二是设置主问题与次问题,设好思考的问题台阶,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获得思考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水平.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教师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B=A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
为了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画出图形,凭直观发现上面的三条线段互相重合,再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通过类比,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这一学习过程,学生概括了经验事实,训练了归纳、类比.此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再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说理的方法,从而验证猜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可以把思维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
四、将“练习评讲”,作为提高课堂效果的有效途径
练习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依据,这一环节如果引导不好,往往使不少学生产生畏惧情绪,挫伤学习积极性.在指导学生练习教学中,教师通常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维方法,具体做法是:①联想教材,习题中出现哪些数学概念及有关定理等?它们出现在哪些章节?是怎样分析、论述的?②联想教学讲课内容,题中出现的概念及有关定理等在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是否讲过?是怎样叙述的?③联想练习,题中出现的概念和所涉及的定理等内容在以往练习中是否出现类似的情形,解答的方法和要领是什么?④注意定理公理公式成立的条件,甚至有的还要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帮助分析.⑤引导学生多侧面、多层次分析同一类数学问题多途径解答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不仅仅是要研究教学中“教”的规律,还要研究学生“学”的规律.评讲的目的有:一是,让学生获得“思考力”,因为解题的关键是思路,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利用一题多变来教会学生思考.二是,循序渐进,让学生从“懂”、“会”、“悟”(即理解、模仿、领悟)三个层次,依次进步,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
教学中由于教师坚持从几这个方面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就形成了解答问题的思路,练习的效果较高.
五、将“归纳反思”作为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
提高学生的归纳反思的能力,让学生作总结,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结构系统化.因此,每教完一个单元后,教师都要求学生写单元小结,作为重要的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当然,教师要通过示例向学生介绍总结知识的基本方法,如结构法、列表法、图线法、归纳法等.(如下图是“整式的运算”一章结束后,学生归纳总结后画的知识结构表.)
通过这个结构表学生能将所学内容形成“知识模块”,这样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数学知识,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用最短的课堂时间,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