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404100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838-01
果糖二磷酸钠是改善细胞代谢分子水平的药物,具有调节糖代谢若干酶活性和心肌能量代谢的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症状,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的心肌缺血,病毒性心肌炎等,其临床疗效确切。
但在临床使用中,绝大多数患者在静脉输注过程中感到注射部位疼痛,甚至因难以忍受而惧怕用药。原因一:果糖类药物属酸性溶液,是一种高渗糖;原因二:红细胞向组织释放氧,使组织细胞脱水,细胞间液增多,组织水肿,压迫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原因三:药物浓度高、半衰期短,要求快速给药增加了对血管壁的刺激使疼痛加剧。临床静脉滴注时要求快速给药,一般5g,100ml果糖注射液宜5~10min滴完,其对血管刺激性较大,易引起血管平滑肌痉挛,故更加导致穿刺部位的疼痛。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达到治疗疾病的预期效果,科室将自发加热贴应用于输注果糖二磷酸钠的患者,持续恒温保暖。其原理是热疗可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减轻疼痛,持续局部热敷可扩张毛细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增强了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从而有效的减轻了药物引起的疼痛,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入院的患者120例,入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心力衰竭等,其中男性60例,女性60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4岁,输注果糖二磷酸钠最长时间15天,最短时间7天,平均11天。在院期间病情平稳,情绪稳定,意识清楚能配合,感觉表达能力正常,无特异性疼痛和糖耐量异常。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设计方案。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所有病人均采用7号一次性头皮针,由操作者行手背静脉穿刺输注果糖二磷酸钠。实验组:输液前两分钟使用加热贴贴在血管的上方,直至输液完毕。对照组:输液前两分钟在肢体下置于50℃热水袋,直至输液完毕。
1.3观察指标疼痛程度: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
0级:无疼痛;I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
2结果
2.1两组患者输液结束时疼痛程度比较
组别例数0级1级2级3级
例数%例数%例数%例数%
实验组604880%1118.33%11.67%0
对照组603558.33%2236.67%35%0
3讨论
本科室为心内科,日常医疗中会大量的应用果糖二磷酸钠,因此面临着大量的如何解决输液带来的疼痛问题。本科室目前主要采用乙醇冷湿敷;热水袋热敷,同样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如(1)乙醇冷湿敷:将输液滴速调至60gtt/min,在静脉滴注5s后,用浸泡50%乙醇纱布放置距注射部位2cm处进行冷敷,直至输液完毕,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缺点是对乙醇过敏者禁用;长时间用对皮肤表面损伤;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在寒冷的冬天不利于患者保暖,易打湿衣被;(2)热水袋热敷:将输液滴速调至60gtt/min,在静脉滴注5s后,在输注的肢体下置于热水袋,直至输液完毕,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缺点是水温不一样止痛效果不一样;内科老年患者多,感知障碍,易烫伤。从本研究中发现,自发加热贴应用于输注果糖二磷酸钠的患者,持续恒温保暖,该方法临床操作方便,对病人无任何创伤,不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且病人乐于接受,无拒绝用药现象发生,从而保证治疗顺利完成。同时,适用于各个涉及到输液引起的疼痛,优点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该方法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