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圣贝牙科710077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口腔科患者口腔焦虑症(dentalanxiety,DAordentalfear,DF)的作用。方法::采用挂号登记后和治疗前两次,进行焦虑值的测量和血压、脉搏、呼吸的测定,及WHO疼痛分级标准。对2016年~2018年在我门诊就诊需要行牙体治疗的74例口腔焦虑症患者,按照挂号序号,随机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登记后的两组患者的血压、脉搏无统计学差异,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血压、脉搏低于对照组,P<0.01.。实施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焦虑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疼痛分级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在缓解患者焦虑,镇痛等效果方面是一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口腔焦虑症;心理干预
1.前言
1.1背景及意义
口腔焦虑症已成为世界上大众人群中妨碍口腔保健服务的主要问题之一。口腔焦虑症是以因为害怕疼痛,又把口腔科与疼痛相联系所产生的对口腔科的焦虑,它越来越成为医务工作者关住的问题。有效地降低患者对口腔焦虑症的情绪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综合治疗。
口腔焦虑症兼并有焦虑和恐惧的特点,患者表现为就诊或候诊过程中的焦虑,紧张甚至烦躁不安,以至于惧怕治疗和逃避治疗。
引起口腔科恐惧的因素很多,其中对口腔科治疗中可能疼痛的预感是主要原因。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集中经历于操作,常常无暇顾及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会让患者感到不适和恐惧。其次,传统口腔科工具如车针钻磨产生的震动、噪音,也是引起恐惧的原因。此外,不良的口腔科诊疗经历等也是口腔科恐惧产生的源泉。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口腔科恐惧患者的恐惧主要来源于既往(儿时)不愉快的口腔科经历,比如一次痛苦的拔牙手术,一次充满疼痛的牙神经治疗,一次治疗中出现的意外呛水,或者咽部敏感引发的恶心等等。个别患者的恐惧来自于父母亲属,或者朋友同事的对于口腔科不愉快经历的转述,特别是这些转述有着很为夸大的成分。只有少数的患者是对于口腔科诊疗本身的恐惧,比如咽部敏感、口腔不能存水、讨厌异味、不适应口腔科的诊疗环境等等,但是由于其恐惧的特殊性,治疗起来也比较困难。在诊疗过程的疼痛会使患者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而且口腔治疗需要使用多种器械材料和设备,还要频繁地吐唾液、血液和口腔黏膜组织接触,容易导致叉感染,故来口腔科就诊的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
运用心理学进行心理护理。使护患双方达到相互配合的心理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已被广大医护人员接受和认同。
心理治疗对其他检查及手术的干预效果报道较多,也为医务者所认识。薛萍1:等研究发现:运用心理护理后大肠镜检查擂镜时间缩短(P<0.01),病人痛苦明显减轻,而且插镜成功率比对照组高出4个百分点。这对提高结肠疾病的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并证明:心理护理与技术护理相辅相承.具有同等价值.而心理护理在特定条件下往往胜于技术护理的作用。
口腔焦虑症的危害具有多方面,首先,从病人方面讲,病人对于看牙恐惧,配合度差,势必影响医生的情绪与状态,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口腔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或被中途打断,则进一步危害病人的口腔健康。病人因为恐惧,尝尝出现避医行为,不愿就诊或定期检查,牙病一拖再拖,到被迫治疗的时候,往往已经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了。其次,从医生角度讲,病人在治疗时的负面行为和较差的配合程度直接干扰医生治疗的顺利实施,影响治疗效果,常导致医患丧失彼此信任,关系恶化。最后,从社会角度讲,恐惧病人的不良经历,往往被扩大或转述,导致更多的口腔科恐惧,使口腔保健的实施、口腔医生的形象也受到了损害。
对口腔科护士来说,口腔焦虑症群体多比较难处理又比较普遍的,它妨碍患者去看医生,并影响患者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融入社会。据资料统计,大约80%口腔疾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口腔焦虑,有5%~14%的患者因严重焦虑而逃避治疗2:。因此,口腔焦虑症在接受口腔治疗患者中发生率较高,这些人常常因得不到最佳的口腔保健治疗而延误了病情。所以,对口腔焦虑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1.2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探讨心理行为对口腔焦虑症患者的干预效果,为实施心理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1.3关键词定义
口腔焦虑症(dentalanxiety,DAordentalfear,DF)患者对口腔疾病的治疗怀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和紧张心理,以及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逃避治疗的这种现象称为口腔焦虑症。
心理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训练和心理教育手段,对就诊人员进行认知或行为的调整,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理问题及应激症状的方法。
2.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
采用应用研究,通过观察、探讨心理行为对口腔焦虑症患者的干预效果,为实施心理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2.2研究对象
我门诊2016年~2018年74例口腔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男性14例,女性20例,年龄18~70岁,平均(50.2±11.20)岁;对照组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51.30±13.21)岁。两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3研究工具
血压计测血压、计时器测脉搏、呼吸。
焦虑自评量表(SAS)3: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国外研究认为,SAS能够较好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求助者的主管感受。而焦虑是心理咨询门诊中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所以近年来是咨询门诊中了解焦虑症状的自评工具2:。量表包含20个项目:我觉得比平时容易紧张或着急。2.我无缘无故在感到害怕。3.我容易心里烦乱或感到惊恐。4.我觉得我可能将要发疯。5.觉一切都很好。6.手脚发抖打颤。7.我因为头疼、颈痛和背痛而苦脑。8.我觉得容易衰弱和疲乏。9.我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安静坐着。10.我觉得心跳得很快。11.我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12.我有晕倒发作,或觉得要晕倒似的。13.我吸气呼气都感到很容易。14.我的手脚麻木和刺痛。5.我因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16.我常常要小便。17.我的手脚常常是干燥温暖的。18.我脸红发热。19.我容易入睡并且一夜睡得很好。20.我作恶梦。分为4级评分:A没有或很少时间;B小部分时间;C相当多时间;D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评分标准:正向计分题A、B、C、D按1、2、3、4分计;反向计分题(标注*的题目题号:5、9、13、17、19)按4、3、2、1计分。总分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焦虑;61-70分者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者为重度焦虑。
WHO疼痛分级标准4:分四级:0级无疼痛;1级(轻度疼痛)持续或间断隐痛,但可忍受,并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睡眠受干扰;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睡眠严重受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4研究步骤
对在研究进行期间内,在本门诊就诊需要行牙体治疗的患者,按照挂号序号,随机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在就诊大厅分别在一般治疗登记后和治疗前两次由专人负责进行焦虑值的测量和血压、脉搏、呼吸的测定。
实验组实验组进行的心理干预由专门培训的护士进行实施,通过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而采用适宜的心理行为进行干预。解释其治疗的目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适感以及影响疼痛的问题。同时还应对患者进行松弛训练,松弛训练有助提高放松能力,分散注意力。与患者交谈、沟通、安慰患者,要使患者感到他们受到了护士的照顾及关心,通过心理干预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恐惧、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不进行心理干预,两组患者由统一的护士进行操作,所观察的两组数值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5资料分析
血压、脉搏、呼吸的测定分别在两次的焦虑测评后进行。
测定焦虑值采用SAS焦虑自评表(SAS)3:,测量的时间为到就诊大厅进行在一般治疗登记后和治疗前两次由专人负责进行焦虑值的测量。
疼痛程度指标根据WHO疼痛分级标准进行4:
t检验,亦称studentt检验(Student'sttest),主要用于样本含量较小,总体标准差σ未知的正态分布资料。是用于小样本的两个平均值差异程度的检验方法。它是用t布理论来推断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定两个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是戈斯特为了观测酿酒质量而发明的。戈斯特在位于都柏林的健力士酿酒厂担任统计学家。戈特特于1908年在Biometrika上公布t检验,但因其老板认为其为商业机密而被迫使用笔名(学生)。t检验的适用条件:正态分布资料。t值就是这些统计检定值。p值的大小根据检验统计量得理论界面值表查得,p值为结果可信程度的一个递减指标,p值越大,我们越不能认为样本中变量的关联是总体中各变量关联的可靠指标。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
3.结果
3.1两组患者血压、脉搏测量结果(表1)
表1两组患者血压脉搏测量结果比较
4讨论
导致口腔焦虑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就诊时医生应起的创伤经历。在进行口腔治疗的过程中,最明显的创伤经历就是突然感到没有心理准备的疼痛,疼痛影响是根深蒂固。Kent(1985)4:的早期研究表明,口腔焦虑症患者在治疗后所认为的疼痛较治疗前所预测的疼痛明显低。尽管畏惧情绪是牙病患者的普遍反应,然而并非所有的患者都会达到引起严重不安的程度,甚至出现逃避治疗行为。心理干预可以与病人有良好的沟通后,在大多情况下可部分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但要完全消除病人的恐惧,还在于在治疗过程中的无痛技术。让病人有了无痛治疗的经历后,病人再次就诊时自然就不会再有恐惧心理了。如:无痛治疗的各广细节的控制,和停止操作的信号的使用。(Jackson&Lindsay,1995)5:。但如果处理不当或没有及时的给予心理行为干预,可以这影响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治疗的预期效果,甚至发生意外。我们护士一定要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有效的关怀及帮助。在与患者沟通之前必须取得患者的信任,这就需要一些技巧:首先护士必须服装整洁,态度和蔼,举止端庄,给病人稳重可信的感觉;第二,医生在检查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在检查过程中),要动作轻柔熟练,不能拖泥带水,尽量不必要增加病人痛苦。护士可轻握患者的手,给予心理安慰。第三,要注意倾听,不能简单粗暴地打断患者的叙述,对患者作健康宣教解释时,语言要简单明了,不要有太多医学术语。为他们提供全新的,可以理解的信息,这样他们的焦虑有可能下降。正如表1.2.3.中显示,实验组的焦虑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实验组的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而此收益正是心理干预的结果。本次干预中感官信息的提供,是患者对整个治疗的目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适感以及影响疼痛的问题上有所了解,有所准备,避免了期望与实际情况不符而造成的不良心理。行为的信息提供,使患者具有应对的能力,已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应激,所以实验组的焦虑值低于对照组。
5.结论
牙科焦虑症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大众人群中妨碍口腔保健服务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的牙科焦虑症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口腔健康和身心健康,并且常导致医患关系恶化。
在口腔治疗过程中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使之配合治疗,是极为重要的。引起口腔焦虑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为口腔科护士要协助医生与患者多进行沟通建立信任,了解患者的焦虑因素,以便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这也就是本实验中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焦虑值有所降低,疼痛明显降低的原因。
因此,心理干预在减轻患者焦虑,镇痛等效果方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薛萍,贾萍,王郁,等。心理护理对大肠镜检查病人干预效果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49
[2]李俊山,韩培彦,张文奎。口腔焦虑症的临床分析与心理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1671-4695(2004)01-0021–03
[3]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86-577
[4]KentG1985Memoryofdentalpain.pain21:187-194JacksonC,LindsayS1995Reducinganxietyinnewdentalpatientsbymeansofleaflets.BritishDentalJournal179:16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