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效课堂如何开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化学高效课堂如何开展

张公清

张公清陕西省城固县第二中学

研究性学习课程这一提法的正式出处是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教基[2000]3号),该计划规定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必修课,周课时为3节,高中三年总授课时数为288节。因为是一门新的课程,所以大多数人,包括普通高中的校长、教师对于这门课程也比较陌生。由于其有别于传统课程,也由于对其研究程度或是认识角度的不同,导致各校在理解和运作上存在较大差异。

我在教学中针对高中化学新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结合现阶段的教育趋势,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不再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要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进行对话,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自己的素质。但是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新教材、新的教学手段的不适应,这就要求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研究”、“探索”、“钻研”的氛围,使学生逐渐适应新教材、新方法,并不断地在群体状态下对个体的创造、实践要素进行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一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根本变革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和过程

例如新教材第二章《碱金属》在内容表达上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预测→实验→讨论→归纳。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描述金属钠、钠的氧化物、碱金属元素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提出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用途,其依据是什么?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大胆的分析、预测。在激烈讨论的氛围中教师开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去找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今后怎样获取、分析、运用知识。接下来通过实验中巧妙构思H2的检验方法,发动学生创造新的实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会选择知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强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地去“研究”、“探索”、“钻研”,使学生笼罩在探究的氛围中,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

二尽可能开展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课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例如研究性课题活动:市售食盐中碘的检验。在学生开展活动之前,教师不做任何提示,但要时刻注意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做阶段性的引导。我在第一阶段,发现少数学生无从下手,部分学生采用淀粉溶液来检验,只有少数学生思考加碘盐中I的存在形式,但在确定碘的存在形式时遇到了问题。这时,我及时进行科学实践的思路和方法的指导,确定方向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并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结合自己的创造能力去解决问题。在此活动中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培养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培养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且学会了沟通合作,发展了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在此氛围中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和尝试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沟通合作、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三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思想素材,重视化学史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学习

例如第四章《卤素》的学习中,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和理解问题。(1)Cl2、Br2、I2与水反应和F2与水反应的差异体现了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同时,要注意特殊性;(2)在学习可逆反应时可引导建立对立统一的观点;(3)在讨论物质性质差别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又如在班级开展侯氏制碱法和钾发现历史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一方面具有广博、深厚的业务基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判断力,脚踏实地的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大胆创新、顽强努力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前人遗留下的科学成果分不开。在科学家榜样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追求真理的信念。同时要勤勤恳恳地学习,不畏艰难、顽强探索,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贡献力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观念将进一步更新,更多、更好的教法、学法将提出,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实施上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课外资料的缺乏,实验器材的短缺,学生观念、能力的不同,教师观念更新快慢的不同以及研究性学习方法本身的不完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采用符合实际的、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不断完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参加社会工作培养不可或缺的实际能力。

〔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