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制剂研究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胰岛素制剂研究现状

杨洪柏

杨洪柏(长春市中医院药剂科吉林长春130022)

【中图分类号】R97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023-02

【摘要】对胰岛素的剂型做了简要介绍,综述了当前胰岛素各种剂型的应用,以及各种剂型在临床应用时的差异。

【关键词】胰岛素剂型注射口服综述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胰岛素是治疗1型和2型糖尿病的有效药物,但长期频繁给药,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对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胰岛素给药剂型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胰岛素各种剂型作简要综述。

1注射剂[1]

糖尿病患者长期皮下注射胰岛素,不但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带来皮下脂肪萎缩、低血糖等不良反应。近年来,众多学者致力于改良胰岛素剂型研究,并取得进展。研究表明,胰岛素泵可通过设定一个持续的基础量和餐前追加量,可模拟胰岛素的生理释放模式,可将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效的防止或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另一研究显示,胰岛素崩给药的疗效明显优于胰岛素皮下注射给药,但是开环式胰岛素崩不能自动检测血糖浓度;不能使用中长效胰岛素;要定期更换位置;价格昂贵;并且需要24小时随身携带,同样也给患者带来的一定的不便。除胰岛素崩胰岛素微乳、脂质体等缓、控式胰岛素注射剂等新剂型。

2口服给药[2-7]

口服给药需要抑制消化道蛋白酶作用,同时提高蛋白质多肽药物的在肠道位的吸收率。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胶质体

胶质体作为载体可以达到保护药物生物活性,提高稳定性,增强靶向性,延缓释放,提高疗效等作用。但也有研究表明,胶质体作为载体不够稳定,易于聚集融合,使被包裹药物吸收困难。目前,人们也才采取了一些手段克服这一缺点:在胶质体双分子膜上加入第二种表面活性剂;用带电荷的化学物质或化学集团修饰;通过共价键将构成膜的类脂分子连接起来,产生聚合膜脂质体。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脂质体包裹后并不能使口服吸收变得容易,且吸收的影响也不可预测和重视,所以口服胰岛素脂质体需要进一步研究。

2.2乳剂

胰岛素的乳剂主要研究w/o/w型复乳和在消化道内乳化的微乳。

复乳的特点是有两层或多层液体乳膜结构,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的控制药物的扩散速度,对药物惊醒缓释和控释,另一方面对于蛋白多肽药物来说,复乳可以将其很好的保护在内水相中,从而避免胃肠道内消化酶的破坏。

微乳是微粒10-1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个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统,为热力学稳定体系,微乳形成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水、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及其配比。微乳剂作为口服药物的载体具有渗透力强并可根据分散相的量及环境温度的改变而转相以致药物自乳液中释放,达到治疗的目的。

2.3纳米粒

纳米作为药物载体,体积小,易于通过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而达到药物缓释或在特定的靶位是释药的目的。至今为止,国内外许多专家对胰岛素纳米粒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最引人注意的是法国学者damge报道的制备胰岛素聚a氰基苯烯酸酯纳米粒,具有一次服用可持续降糖20天的效果。

2.4油相制剂

无论是上述哪种制剂都存在着一定的缺点。1997年cottecs公司new最先提出了油相制剂的概念,并提出了Macrosoltechnique。New等将小分子水溶性药物、蛋白质多肽药物等溶解在油相中。其研究表明,对于蛋白质来说这种溶液在常温下可以稳定一年,反复冻融也不会破坏溶液结构,说明该体系的稳定性很高。同时实验也表明胰岛素疏水性试剂可以使胰岛素以外源药物形式通过口服进入体内。

3透皮给药

与口服和注射给药相比,透皮给药相对差,但是其具有药物血液浓度平缓,药效维持时间长,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可调节等优点。目前,透皮给药多采用化学、电子及物理等方法。具体包括:加入化学促渗剂;通过电致孔、超声波、激光照相波;应用表面活性剂;开发生物相容性和变形性。

4鼻腔给药[6]

鼻腔给药需要加入吸收促进剂,使血液中胰岛素达到有效水平的速度几乎与静脉注射速度相当。但是研究表明月桂酸钠等吸收促进剂增加了鼻粘膜的刺激性;不同剂型对胰岛素经鼻粘膜的吸收影响很大,因此鼻粘膜给药途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5肺部给药

研究表明,吸入胰岛素制剂与常规胰岛素制剂相比更加接近胰岛素分泌曲线,显效更快,发生低血糖的机率与皮下注射胰岛素相似。此外,吸入胰岛素剂型需要加入表面活性剂克服鼻腔纤毛的清除作用,但加入表面活性剂会引起鼻腔刺激感,因此肺部给药更有优势。

综上所述,不同的胰岛素给药剂型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如何发挥其优势克服其劣势最终寻求到最佳的胰岛素给药途径,还需专家学者进行更多的研究,尤其是加大药物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敏,黄绳武.胰岛素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06,9(2):174-176.

[2]刘征,马洪等.口服胰岛素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4):241-243.

[3]龚楸,段明星,郑昌学.胰岛素非注射剂制剂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6):375-378.

[4]newRRC,KirbyCJ.包含中链单酸甘油酯的疏水性制剂[P].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公开说明书,公开号:CN1224360A,1999,7-28.

[5]林其谁.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J].生命化学,1999,11(4):564.

[6]黄涛,黄开勋.胰岛素黏膜给药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4(01).

[7]段明星,乐志操,马红,等.氨基丙基酸醋包裹胰岛素纳米颗粒的结构[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