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开敏宋昌宇(通讯作者)胡国霞廖耘王丕源
(平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平塘558300)
【摘要】目的:分析该起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年11月1日至2011年12月24日发生在平塘县某镇一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起疫情共发病82例,罹患率为14.75%,发病主要集中在三年级,共计35例,占发病总数的42.68%,班级之间发病有明显差异(X2=151.15,P<0.01),男女性别比为3.1:1。结论:疾病监测敏感性不强,疫情处置不及时,是本次疫情爆发、蔓延的主要原因,今后应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策略,开展相应的防控工作。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332-03
2011年11月1日至2011年12月24日平塘县某镇一小学发生流行性腮腺炎暴发,为进一步总结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处置经验及教训。现将该起疫情调查、防控处置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平塘县2011年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某镇一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报告有关资料。
1.2方法
(1)病例定义:2011年10月5日至2011年12月24日,发生在该小学符合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WS270-2007)所有的临床诊断病例。(2)调查:对病情发生期间全部现症病例患者采用统一个案调查表,进行个案调查。
1.3统计方法
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部分数据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该镇位于平塘县县城南面,距县城约48KM,与广西区南丹县元里镇接壤。该镇一小学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该校共有学生556人,幼儿园、(幼儿园设在小学的一幢旧教室内,与小学校园无明显分界,学生活动场所共用。)一至六年级共10个班级,学生男女性别比为1.39:1,教师25人,男女性别比为0.56:1。该校为非寄宿制学校,学生均走读生。该小学自2011年11月1日起,发现首例病例以来,到2011年12月24日止,共发生流行性腮腺炎临床病例82例,罹患率为14.75%。
2.2流行性学特征
2.2.1时间分布(图1):病例主要集中在11月6~9日,共15例,占总病例数的18.29%、11月18~27日,共26例,占总病例数的31.70%、12月12~17日共35例,占总病例数的42.68%,形成3个明显的高峰期。
2.2.2人群分布(图2)发病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13岁,病例主要集中在8岁(12例),占病总数数的14.63%、9岁(13例)占发病总数的15.85%、10岁(27例),占发病总数的32.93%、11岁(11例),占发病总数的13.41%、12岁(7例),占发病总数的8.54%,5岁、6岁各2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44%、7岁、13岁各4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88%。其中,男性62例,女性20例,男女性别比为3.1:1。
2.2.3班级分布病例主要集中在三年级,共35例,占发病总数的42.68%;其次是二年级,共14例,占发病总数的17.07%;三是五年级(1)班,共10例,占发病总数的12.19%;四年级(1)班、五年级(2)班、六年级(2)班无病例发生,幼儿园发病共3例,占发病总病例数的3.65%,班级之间发病有明显差异(X2=151.15,P<0.01),见表1。
2.3临床特征
82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一侧或双侧耳垂部肿胀疼痛不适。无并发症。
2.4预防接种史
经询问调查,所有病例均无明确的腮腺炎疫苗接种史。经了解,该镇学龄儿童均未开展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工作。
2.5流行病学调查
82例病例爆发于一所校园内,分布于7个班级。首发病例胡XX,男,9岁,系该小学三年级学生。2011年11月1日,该班班主任在晨检时发现有腮腺炎临床症状,检查有一侧耳垂部肿痛不适感觉,但症状较轻,当时,未引起足够重视,仍然留校继续上课,也未采取任何措施,患病期间曾用当地土方法进行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经调查,该病例发病前其在邻县(独山县)的亲戚到家中探亲,病例与亲戚家幼儿同吃同住约4~5天。经核实,该幼儿患有流行性腮腺炎,就读于独山县幼儿园。幼儿走后约4~5天,该学生发病,2011年11月6日其所在班级又出现新病例。继首发病例后,该校及幼儿园陆续出现相同症状类似病例,截止至2011年12月24日,该校共发生流行性腮腺炎82例临床病例,无死亡病例。
在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发生期间,通过对当地卫生院门诊日志进行核查及周围人群进行走访调查,未发现4岁以下(含4岁)儿童发生类似症状病例。
2.5防控措施落实
2.5.1隔离治疗传染源疫情发生后,对所有病例全部进行居家隔离、抗病毒等对症支持治疗,发病儿童必须等病情痊愈后(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由当地镇卫生院出具疾病痊愈证明书,方能返校上课。
2.5.2加强晨检工作执行力度疫情发生后,由各班班主任每天在校门口开展晨检,凡有疑似症状的学生、幼儿园儿童立即送到当地镇卫生院就诊,由镇卫生院排除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并开具证明方可入学(园)上课。对新发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
2.5.3做好教室、办公场所的通风换气和消毒工作,每日待学生放学后用过氧乙酸对教室进行空气消毒,每日一次。
2.5.4加强健康教育,开展以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等为主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学生自我防病意识。
2.5.5加强辖区内传染病疫情的巡查工作力度,一旦发现类似疫情,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并立即向县有关部门报告。
3.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呈全球性分布,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患者主要是学龄儿童[1]。从本起疫情来看,首发病例发生后,未引起学校足够重视,仍然留校继续上课,当出现二、三代病例后,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当时,虽然采取一定的防控措施,但疫情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导致出现第四代病例,主要原因是该病属呼吸道传染病,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是传染源,病例与非病例之间通过近距离接触经飞沫而传播,发病后虽然进行居家隔离治疗,但学生均为走读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回家后仍然有在一起玩耍、相互接触的机会,切断传播途径很难实现所致。
从病例班级分布来看,班级之间发病有明显差异(X2=151.15,P<0.01),发病主要以三年级为主,共35例,占发病总数的42.68%。考虑主要原因是:(1)首发病例在三年级,可以认为该班级是本次疫情的最初传染源和传播高危场所[2],发病早期至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通过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引起多数同学感染所致。(2)发现该病例后,未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仍然留校继续上课,其他同学也未采取任何防控措施。(3)当出现第二、三代病例后,并且病例在不断增多时,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虽然采取一定的防控措施,但时间过晚,难以见效,最终导致发生第四代病例,致使疫情不断扩散、蔓延,应值得深思、总结经验教训。
从发病年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5-13岁,其中主要以10岁为主,共27例,占发病总数的32.93%,通过排查,4岁(含4岁)以下儿童未发现病例报告,主要原因是在2008年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免疫取得的成果。
通过此次疫情的调查、防控处置,在今后的疫情防控处置工作中,有关各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疾病监测,提高疫情监测的敏感性,及时发现暴发苗头,严防疫情扩散、蔓延。(2)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强化疫情报告意识,做到“五早”。严格隔离、治疗传染源,对疑似病例应立即暂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3)加大对易感人群麻腮风疫苗的接种工作,提高易感人群免疫覆盖率和免疫成功率,构筑有效免疫屏障,消除免疫空点,是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最经济的主要手段。(4)针对各种高发、易发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提前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疫苗疾病预防接种工作,不断提高人群免疫力,达到预防传染病爆发的目的。(5)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教工作,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的关健。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3-77.
[2]张韵红,郭锋,胡燕红.一起中学生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特征与防控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1,27(14):1650-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