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学基础与应用的教学方法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浅谈经济学基础与应用的教学方法改革

王岚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519090

摘要: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是“经济学基础”教学方法改革的逻辑起点。引入并贯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理念,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能够促进“经济学基础”教学方法转变,有效培养经济思维能力。基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行动任务”设计要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创新与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环节协同相结合。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高职院校;改革

引言

高职高专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为生产、经济、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来的各经管类专业人才不但要了解经济学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应用能力。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是形成“经济学基础”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为此,人们在批评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提出了改革教学方法的不同观点。例如,有人认为采用案例教学是提高“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方法。有人强调讨论式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上的重要意义,认为讨论式教学方法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人提出在高职经济学教学中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还有人建议在经济学教学中综合应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这些观点都是针对特定的经济学基础教学问题而提出来的,对改革教学方法无疑有积极意义。但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缺乏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统领,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特色没有合适的教学载体加以体现,从而给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建设和改革带来不少困惑。我们认为,在经济学基础教学方法改革上,需要关注研究以下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1)“经济学基础”教学目标是什么,这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2)引入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及方法有利于实现“经济学基础”教学口标,这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3)如何在教学理念指导下整合多元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本文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并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拟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1经济学基础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是由课程教学目标调整引起的。“西方经济学”改为“经济学基础”,不应理解为课程名称的更换,其实质是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整。高职院校原先开设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中被界定为:传授理论上必需、实践上够用的经济学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显然,沿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经济学基础课程创新的功能作用,因而需要重新界定教学目标,这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逻辑起点。

经济学基础是为经济、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而设置的,其教学目标应指向“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意味着有较高技术应用能力,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也称综合职业能力,即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有它自身的顺序。如果把职业能力发展看作是一个阶梯,职业基础能力就好比其他专业能力发展的第一级阶梯,有了这个阶梯,其他职业能力才能得以顺利发展。经济管理职业能力发展的顺序是,先获得职业基础能力,然后在职业基础能力基础上,发展职业专门化能力,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经济管理工作的职业基础能力包括经济思维能力和管理思维能力。经济管理职业能力、职业专门化能力及经济思维能力(管理思维能力)三者的关系是:经济管理职业能力由若干职业专门化能力集合而成的,而那些经济管理专门化能力又是以经济思维能力为基础。例如,营销管理能力就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它由产品管理、定价管理、渠道管理和促销管理等专门化能力构成,而各专门化能力形成的基础之一便是经济思维能力。这里,经济思维能力是经由经济管理专门化能力发展经济管理综合职业能力的必要阶梯和基础。

2经济学基础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引入何种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以适应“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整,需要从经济思维能力形成方式上求解。

2.1经济思维能力及其形成方式

职业能力的本质是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作为经济管理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经济思维能力是指经济学知识与经济现象的分析、经济决策问题的解决及经济行为变化的预测等之间的联系。经济思维能力与经济学思维能力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经济学思维能力是对经济学知识(例如假设、模型)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和拓展能力,而经济思维能力是对经济管理实践联系经济理论的能力。比较而言,前一种能力主要指向理论性思维,注重经济学的概念及原理之间逻辑关系的推理和批判,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后一种能力主要指向应用性思维,着重于运用经济学概念及原理解决实际经济分析和决策问题,是从事经济管理实践工作必要的能力。培养经济思维能力要求高

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必须把经济学知识与经济管理工作实践的复杂联系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必须将如何在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情境中,引导学生努力构建经济学知识与经济管理工作实践的联系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2.2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理念的作用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行动导向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按照行动的复杂程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实验导向性教学,二是问题导向性教学,三是项目导向性教学。无论哪个层次的行动导向教学,都是思维和行动的统一。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可以从三个不同层面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是实现经济学基础教学目标的理想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理念及其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行动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是行动导向教学的根本,以行动任务为载体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关键。引人并贯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理念,能够促进经济学基础教学方法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有利于培养经济思维能力。

(1)学生可以从现在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经济学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困扰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的一个难题。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授课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教学主体,学生只是教学主体实施教学的对象,以至于鲜活的案例教学也变成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抑制。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对象,而是积极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行动者,并在完成行动任务中激发学习兴趣、自我管理学习,主动构建经济知识和经济思维能力。

(2)教学的中心从传授经济学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在经济学知识与经济管理工作任务之间建立联系。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是在脱离经济管理实际的情况下传授经济学知识,学生虽然理解并记住了一定量的经济学的概念、曲线和公式,但却难以将经济学知识和经济管理工作任务(问题)对接起来。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意味着经济学教学的中心任务不是简单地讲授知识,而是努力使学生在经济学知识与经济管理工作任务之间建立起清晰的、动态的和复杂的联系,形成经济思维能力。

3结束语

经济学基础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理念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上的必然要求。但对于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结合经济学基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借鉴其科学内涵,在实际教学中有原则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学基础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1]关于高职《经济学基础》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J].温晓琼.职教论坛.2011(26)

[2]经济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研究[J].王瑞荣.经济研究导刊.2012(07)

[3]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研究——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J].梁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