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监;官名;监狱;太监;意义演变
在三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考试,每逢年中的六、七月或是八月,大大小小的各类考试便频繁登场。当再度看到教师们胸前佩挂的“监考”字样标牌,身为教师的笔者不禁对这“监”字倍感兴趣,决定对“监”字做一些初浅的探究。
监,部首:皿,部首外笔画:9,总笔画:14,从造字法来看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字形中,它的左边是一个人睁大了眼睛在往下看,右边是个器皿。在金文里又在器皿上加了一小横,表示器皿中有水。古人以水为镜,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中照看自己的样子。
这样看来,查看、督查之意应该算作监字的本来意思。监作为通假字,通鉴,意为镜子之意。《新书?胎教》中载:“明监所以照形也。”镜子之意再做引申则为参考的意思。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里的“鉴”其实是监的几重意思所在。翻开厚重的《辞海》,一个监字的注述占据了版面的半页之余。细细梳理,从读音上来看分别有“jiān”和“jiàn”两种读法,所以监应归为多音字。从字义上看,监除了本意的查看之外,还有“古代官名”、“牢狱”等解释,因此监字当属多义字。下面我们就“古代官名”作为一个切入口,重回到古代去看看这“监”字的种种内含。
追溯人类发展的历史,当社会中出现了阶级对立的时候,作为统治者而言就需要设立各种官吏,让他们去分职治事,以巩固自己的统治。监字用于官名,最早应起源于西周时期。《周礼?天官?大宰》中有载:“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这说的是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国的叛乱,派人作为监管去监视他们。周朝灭商朝后,周武王就曾下令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仍然居住在商朝故都殷,让他替自己管理当地的百姓,但周王又不放心武庚,生怕他生叛乱之心,于是派遣了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扎在殷周围进行监视。秦朝时,在地方各郡下派有监御史,负责督查地方官员。三国时期,曹丕称帝后,为了加强自己的君主专制地位,新增了中书省,其中就设有“中书监”,主要负责掌握中央机密。监察制度发展到隋唐已经比较成熟,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官员分工都更加地细致。之后,历朝历代都分设了不同级别的监察机构和官员来维护自身的统治。现代社会的监察局、安监局等部们其实也是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衍生出的产物。
说到监字,联系今天电视荧屏中各个电台热播的宫廷剧,让人自然又联系起特殊身份的一类人——太监。太监其实是宦官的又一种称呼。太监作为一种畸形的产物,表面上看似很光鲜,但作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为了防止男女授受不亲,太监被阉割,用丧失男性功能作为代价存在于皇帝身边。所以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贱,或者被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再者从民间生活穷困的百姓年幼子弟中挑选。著名史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是被处宫刑的宦官实例。汉朝宫刑盛行,特别是汉武帝统治时期,正史上有记载的大臣受宫刑的就有司马迁、张贺、李延年等人。司马迁因为汉武帝询问看法时说了真话,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了几句,“上以迁为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这就是被处以宫刑;张贺因幸于卫太子,太子败,张贺也受了宫刑。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公元210年,秦始皇嬴政病死沙丘。宦官赵高拉拢李斯,逼杀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成功帮助胡亥篡位,事后控制朝纲。接着赵高充分施展其凶残手段,诛杀异己、腰斩同盟者李斯,他指鹿为马,玩秦二世于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秦二世,秦王朝从此分崩离析。中国历史上像赵高这样的宦官还大有人在,例如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李莲英等作为混迹在皇帝身边的红人,他们所施展的伎俩也各有千秋。谈到这,宦官给人的印象似乎都是阴险狡诈不择手段的。中国有句俗语:“人上一百,五颜六色”,其实不然,宦官也有正面角色的例子。我们云南人郑和就是其中之一。郑和本姓马,字三保,明成祖时的太监,赐姓郑,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海外很多国家争相来明朝进贡。可以这样说,当时明朝的兴盛与郑和的下西洋是密不可分的。
除此之外,监还有牢狱之意,那么作为牢狱的监狱又是怎样的呢?
“监狱”起初并不叫监狱,夏朝时期监狱叫“夏宫”,商朝时期监狱称之为“圉(yǔ)”,周朝时期监狱名为“圜(huán)土”,秦朝时期监狱称之为“囹圄”,直到汉朝监狱才开始叫“狱”。秦朝时,不仅京城有狱,地方也开始设狱。汉朝时期,监狱更是名目繁多。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又开始掘地为狱,发明了“地牢”。唐朝时,各州县都有了监狱。宋朝各州都设置了类似周朝“圜土”的监狱,白天犯人出去劳役,晚上入狱休息。到明朝以后,又称监狱为“监”。再后来,才将“监”和“狱”合并为一体,统一称为监狱。在《现代汉语词典》以及《辞海》中都有这样的解释:“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监狱的历史,就必然要联系阶级社会产生的历史。据大量资料显示,监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监狱的最早形态其实是原始人驯化野兽的岩穴。到了奴隶社会,战争中俘获的战俘,统治者把他们关押在洞穴之中,强制他们投降归顺,这种关押的洞穴就成了那个时期的监狱。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国家出现以后,关押犯人的设施日益完善,最终发展成为统治阶级专政的暴力工具。有关监狱的历史,在一些史书上也有记载。例如,史书《唐律疏议》中就有“皋陶造狱”的记载。传说皋陶(gáoyáo)是四千年前舜帝时期的人物,曾被任命为刑法官,他掌管刑法。发明建造监狱的传说,几千年来一直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因而,人们将皋陶视为监狱的始创者和开山鼻祖。在我国古代监狱中,都挂有皋陶的画像,不仅狱卒要像敬神拜祖一样敬奉跪拜他,而且连被囚禁关押的犯人也如敬拜神明佛祖似的对他行三叩九拜之大礼。
监,还衍生出成语——监守自盗,意为“盗窃公务上或业务上自己所经管的财务”。《旧唐书?杨炎传》载:“监主自盗,罪绞”。这可见,古代对贪污盗窃公款公物的量刑是十分严酷的。联系当今社会,很多的“蛀虫”贪污盗窃国家财物,如果对他们能像古代那样施予绞刑惩戒的话,想必就很少有人敢以身试法啦。监狱作为一种阶级专政的工具,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里他的性质会有一些不同。在中国当代,国民党统治时期,监狱无疑成了魔窟的代名词。罪犯,特别是共产党人一旦落入国民党之手常常被施予各种极刑。当年,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为了革命倒在黎明前夜。今天的渣滓洞遗址就是国民党残暴行径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后,监狱作为国家机器仍然被保留,但他的体制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监狱不再是残害置人于死地的阴暗场所,监狱的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管理也更趋于人性化。他的职能主要是在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下,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的公民。
看过历朝历代五花八门的与“监”有关的官场机构,再回过头来看如今的“监考”。这监字的由来还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今天的监考,是国家为了选拔各级各类人才,在考试中设有的监督人员。说到选材,说到教育,我们又不得不回过头去重视古代教育中有关监字的点点滴滴。
国子监,是明朝、清朝时期国家一级的学校,类似于今天的公立学校的性质。国子监的学生成为监生。监生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举监,就是由举人做监生的;贡监,就是由秀才做监生的;荫监,是凭借父辈做官而成监生的;至于例监,则是以捐纳钱粮有功成监生的。在科举考试中,要参加更高级别的乡试就必须取得秀才称号,而无秀才称号的如果要想入仕成才,那得先捐监生,也可取得乡试资格。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写到:周进和一群读书人到贡院参观,看到贡院里的号房后禁不住嚎啕大哭。号房为何物?号房就是为考生提供住宿和考试的场所。可怜周进苦读诗书几十年却没能获得秀才名衔,这将意味着失去参考资格,这怎么能令周进不伤心呢?联系今天的考试,其实古代的乡试好比今日之高考。乡试中考取的读书人称作举人。举人这称谓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意味着可以飞黄腾达。现在,十几年前高考考中大学的人,虽然不像古代举人们那样可以入仕为官,但对拥有一个“铁饭碗”是基本没什么问题的。而“保送生”,想必与古代那些捐得监生名分而获乡试资格的书生们恐怕也差不多吧,今天的“保送生”实际是搭上了“高考直通车”的幸运儿。
考试自古设立至今,作弊现象便伴随至今。例如,传递答案、调换试卷、调换考生等,现在还有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的。所以,这监考官的责任还真是大于泰山!
参考文献:
[1]阴法鲁,刘玉才,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沈慧瑛.苏州司前街监狱的前世今生[J].中国档案,2008(3).
作者单位:①云南省腾冲县益群中学679116;②云南省腾冲县教师进修学校邮编:67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