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矩不成方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无规矩不成方圆

杨兆博

——以思想政治工作视角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人文关怀与精神关照

杨兆博(北大荒建设集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

“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是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推进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笔者通过参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发现其中渗透着传承文化与弘扬精神的态度与路径。本文从思想政治工作者角度出发,就其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关照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两学一做人文关怀精神观照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中记载:“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目前,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其常态化制度化成为抓党建促发展的新引擎。可以说,十八大以来制度的逐步完备成为其我们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特别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推陈出新,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优势保证,其展现出独特的政治文化功能,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彰显出人文关怀与精神关照更是对中国哲学精神的升华与延伸,知行合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毛泽东曾在《西行漫记》中提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内外形势与环境愈益纷繁复杂,我们党面临各种风险与危机叠加并存,党的自身建设与奋斗目标遭遇挑战。身处利益主体多元、思想观念多样、社会发展多变的复杂环境下,出现的道德的沉沦、价值观位移及西方“现代病”对党的建设触及之深。如何在新常态下谋求自身全面转型发展迸发新动力、如何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成为最大课题。因此,“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成为新常态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成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之举。

一、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作为党在新时期加强执政建设新抓手,体现着“哲学问题引导社会发展”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中国古代优秀哲学理论的延伸发展,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是“知行合一”哲学思想在“抓党建促发展”上的创新与实践。我们党当前重点解决的不仅是思想意识问题,更是“去库存,补短板,保发展”的重要问题。这是中国哲学作为政治哲学独有的代表性意义,凝结了儒家思想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摒弃了本属于人本质的“精神真空”和“人学空场”,使得现代哲学的人文理性和价值理性得到彰显。同时,作为政治型文化表现形式,伦理型政治文化归属,也是较为成熟的政治思想形态建设理论,更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治国方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汤治国以铭文警醒,受后人赞扬。制度化常态化建设是在学习教育成果基础上的一种改革创新,更体现着党中央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态度——“日日皆新、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发展追求。在学是前提、做是关键的前提下,强化“突出问题导向、注重以上率下、强化分类指导”等“五项原则”,推动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从而实现从严治党不断深入的良好局面。与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一同构成了严密而完整的政治理论体系。

学是基础,做是拔高。这就需要在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起点上,针对受众群体普遍性和特殊性,精准确定“学”的内容和方式,在学习中提升思想境界,运用哲学思维想问题、办事情,将辩证唯物主义贯穿始终,将现代哲学的“人学审视”放大放宽,带动学习效果有新提升。

二、社会历史的共鸣与思索。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论》中指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起着阻碍或破坏作用。”当前,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中西方文化交融,出现了党员干部价值观移位、理想信念动摇和“不信马列信大师,不问苍生问鬼神”等负能量现象,现在有些党员干部,讲到理想信念就有些觉得虚无缥缈,理不直,气不壮。特别是,违背马列主义信仰、违反党规党纪现象频发,领导干部“大师情结”“鬼神思想”成为常态,“缺钙型”“安逸型”“吃老本”等“病态”党员干部成为人民群众“共鸣”“共愤”。

宋代大家赵湘在《本文》中提到:“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究其本质,还是理想信念的缺失和淡薄,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刻不容缓,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信仰极其重要,加强党组织政治纪律、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要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我们需要拯救党员干部精神世界、需要剖析党员干部精神世界与新常态下的中国社会本体和社会活动载体之间的内在矛盾。就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两学一做”及其延伸是党对社会发展历史、人民群众实践的高度总结,精深凝练,“四个意识”坚定信念,“四个自我”增强党性,“四个合格”改进作风,这种政治现象与政治文化的出现是历史必然,代表着一个政党的时代精神,肩负着历史使命,从一个深层次的角度解决着精神层次的弱化与不足。

学是前提,做是发展。这就需要在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程中,注重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分类搭建“做”的载体和平台,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在实践中约束和指导党员干部行为,将唯物辩证法融入其中,只有对党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党员干部精神的强化“调整”,才能形成维护核心、服务大局的坚定信念和浓厚的社会氛围。

三、理论实践的过程与升华。明代思想家王守仁(阳明)在《王文成公全书》中指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如果说,人文关怀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的“肌肤”,那么其精神关照就链接了“肌肤”与“人”,成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纽带”,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则是将新时期党成熟的政治理论、创新的党建举措上升为理性高度的必然过程。当然知与行,学与做又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体,所以说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中无论是哲学思想、历史反思还是指导实践,教育后人百益而无一害。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重在提升理论素养;“做合格共产党员”则重在具体实践,将思想精髓转化为行动指南,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做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就是从理论认知到社会实践的二次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的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归根结底的问题,就是要“学以致用”“为人民服务”。首先,学习教育不是一次短暂性的活动。加强其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是将学习教育持久性、经常性延伸下去的运动,辅助“从严治党”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自我造血功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体现。这就需要全面发展看问题,不能偏离实际、不思进取,犯机械唯物主义错误。其次,学习教育部是一次浮夸式学习。加强其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是将学习知识转化为发展动力,增强服务本领的一次有效探索,突破“三期叠加”瓶颈,坚定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抓手。这就需要结合实际学东西,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犯主观教条主义错误。

所以,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形成制度的做法是加强“从严治党”,创新基层党建制度的“软着陆”,亦如“滴水可以穿石”,能量巨大无限,让从严治党深入人心,让党员干部信念更加坚定,这样,我们的队伍才能够永葆年轻,我们的事业就能够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杨兆博(1986.03—),男,黑龙江省勃利县人,北大荒建设集团党群工作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