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治验举隅

/ 1

补中益气汤治验举隅

张剑荣赵昕

张剑荣赵昕(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830000)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6-0303-02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一书中所创制的名方,由人参、黄芪、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炙甘草组成。主治脾胃气虚所见发热、自汗、少气懒言、体倦肢软、脉大而虚、舌质淡、苔薄白等症,或因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等病症。笔者临证谨守中气不足之病机,据脉证异病同治变通应用治疗慢性腹痛、产后癃闭、眩晕及喉喑等疗效满意,兹举验案如下:

一慢性腹痛

刘某男68岁2003年9月初诊

患者患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十余年,咳喘不已反复发作,每需中西药物治疗方能缓解。近一年来时感腹部隐隐作痛,时作时止,且有下坠感,食欲欠佳,便少努责,曾查血、尿、便常规均示正常,结肠镜检查也未见异常。视诊:形体消瘦、神疲懒言,腹软未触及包块、无明显压痛点。舌淡苔薄,脉虚大无力。辨证为中气不足,络脉失养。治拟补中益气、兼行气滞。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陈皮6克、当归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佛手10克、香附10克、炙甘草6克。5剂后复诊,神情大悦,诉腹痛明显缓解,下坠感亦减。调治十余剂腹痛消失,诸症改善而告愈。

按:腹痛一证,有寒热之分,虚实之别,久暂之异。本患年近古稀,又罹患咳喘十余载,久病之体,其气必虚。据其腹痛隐隐且下坠,尤其是脉虚大无力,辨为中气不足,脉络失煦、失荣而见不荣则痛。予补中益气汤,使中气健旺、气血调畅,脉络得煦得养故腹痛得消。

二产后癃闭

孙某女29岁2000年4月初诊

足月自然分娩,侧切助产,产后4天小便不通,曾行间断导尿术,但拔出尿管后仍不能自行排尿,刻下小腹胀痛拒按,神疲倦怠,面色萎黄,少气懒言,恶露量少,舌淡红,脉细弱。辨证为气血虚弱,膀胱气化无权,投以黄芪15克、党参12克、茯苓、白术、车前子、泽泻各10克、升麻、柴胡、甘草各6克,灯芯2克,两剂获效。

按:癃闭一症,多责脾肾。《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灵枢·口问篇》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该患产后失血伤气,中气虚弱,使膀胱气化失司,水蓄下焦,故生癃闭。《谢映庐医案》云:“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之化与不化……有因中气下陷而气虚不化,补中益气,升举而化之。”故用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治其本,茯苓、车前子等引势利导治其标,标本兼顾,补利并行,取效迅捷。

三眩晕

张某男46岁公务员2005年9月初诊

一年前出现眩晕时发伴耳鸣,常在劳累、大便后站立等诱因下发作,平素时感乏力,夜间出汗,手足发麻,西医诊断为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经多方医治效果不显而来我处就诊。刻下症见:神疲,舌淡红,苔薄,脉细无力,中医诊断:眩晕气虚血亏、清阳不升证治以补中益气、活血通络,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葛根15克、川芎10克、陈皮9克、柴胡6克、升麻6克、地龙10克、红花10克、炙甘草6克。先后调治18剂告愈。

按;《内经》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景岳全书。眩晕》又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该患之症属中气亏虚,清阳不升,头目失养而发眩晕,故以补中益气汤补脾益气,稍佐养血活血通络之品,使中气旺盛,清阳得升,浊阴自降,气旺血生,气血清阳上布而眩晕乃止。

四喉喑

姜某女46岁教师2008年5月以声音嘶哑两月为主诉就医。患者本学期讲课较多,渐致声音嘶哑,在我院五官科行喉镜检查示:双侧声带淡白,无息肉、小结等,声门闭合欠佳,曾予清热利咽之品治疗效不显。刻下症见:语声低弱嘶哑,时有咳嗽,咳声无力,痰不多,神情疲惫,乏力欲卧,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喉喑中气不足,喉失温养。治宜补中益气,升清疗哑,处方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陈皮9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9克、僵蚕9克、蝉衣5克、木蝴蝶6克、炙甘草6克。先后调治12剂告愈。

按:喉喑以声音嘶哑或失音为主症,其发病与肺关系密切。《景岳全书》曾提出“金实不鸣”、“金破不鸣”之八字病机。本患之病起于言语过多,多言则损气伤阴,使喉咙脉络失养,纵观脉证属中气不足,以补中益气,兼以利咽,中气恢复,咽喉气血调达则喉喑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