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丽艳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毛都站镇中心小学138000
学生学得积极不积极、主动不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境的质量。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并非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习得过程,其中更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正如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所说的:“兴趣和快乐是感觉色调的,而非认识理解意义上的。”要让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现实”,尊重学生的“发展”。目前,在众多的数学课堂上,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展示课上,创设情境引出新课是一种普遍现象,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绞尽脑汁为自己的教学设计一个恰当的情境。的确,设计一个恰当的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那么,如何用优美情境打造数学课堂的精彩呢?
一、创设的数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的基础,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同样也离不开生活。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又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情境出发,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知识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的情境应触发学生数学思考
数学情境不是课堂教学的亮丽包装,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内容之间的重要桥梁,数学情境的创设应积极向上,提供学生学习的智力背景,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出示一张极不对称的娃娃的脸,学生看了哈哈大笑)师:你们为什么笑啊?生:娃娃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生:娃娃一个耳朵上,一个耳朵下。师:那你们觉得美吗?生:不美。师:那怎样才美呢?生1:眼睛一样大,耳朵一样高。生2:两边一样。生3:两边对称。(接着师出示一张只画了半只蝴蝶的纸)师:能不能想个办法把整只蝴蝶完整地剪下来呢?(学生剪,有的先照着半边画出另一半边,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先对折再沿着原来的一边剪下来,请两种剪法的学生说说是怎么剪的,其他同学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生1:要是拿两边不一样的蝴蝶设计成真蝴蝶,飞不稳,会掉下来摔死的。生2:先对折再剪两边才会完全一样,这样才能飞得很平稳。这时教师指出: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并画出中间的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想办法把只画了一半的蝴蝶完整地剪下来”,这一富有思考性的操作问题,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创设的情境要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不是纯数学问题,而是拟现实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和陌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惊呼:数学,我捉到你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景,使他们有兴趣地走进数学奇景,培养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敏锐地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开端。正好比我们给学生提供的是“海水”,要让学生自己从中提炼出“盐”来。
四、创设的情境要利于提炼出数学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时我们会提出数学问题。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出示情境图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往往是海阔天空,数学课变成了语言训练课,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在这样“流连忘返的情境对白”中,教师由于学生的回答没有涉及到自己预设的数学问题,表面上“面带微笑”,以示教学的民主和开放,实质上“脊背冒汗”。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数学科所特有的数字1、2、3、4……,符号等数学信息,去展示、交流、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因而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提炼出数学本身的一些信息。
我们的新课堂倡导创设情境,更关注知识的形成、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和谐愉悦的数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活动场所,并自觉融入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选取什么样的情境作为学习内容,是老师创设情境教学应考虑的首要问题。一要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果选取的情境学生不熟悉或不感兴趣,那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情境,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生学习的“启发剂”。新课程倡导教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