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及方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及方法分析

李艳红

李艳红

(广州市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27)

【摘要】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工程质量监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以往工程质量监管中,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多将质量监管置于其中某一环节,忽视建筑工程质量的整体管理,导致工程质量难以保障。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利用全寿命周期作为指导,对解决传统质量监管模式存在的弊端可起到明显作用。本文将对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相关概述、全寿命周期视角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具体模式以及质量监管的主要方法进行探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全寿命周期;监管方法

前言:

作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质量监管强调由各参建单位参与到工程实际管理活动中,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式与方法,使工程质量得到保障。尽管近年来大多建筑工程项目开展中,引入较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但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监管模式与方法与实际管理要求相脱离,影响工程质量提高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从全寿命周期视角出发,对工程质量管理中监管模式与方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监管相关概述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行业之一,尽管其创造的价值较为可观,但带来的能源资源消耗问题也极为严重,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质量接口层面。这就要求在实际管理中做好质量接口管理工作。本文在研究中主要考虑从全寿命周期视角出发,其指导下的质量监管具有明显的“不间断”特征,通过无空白、无缝隙的质量监管,使工程质量得以提高。从全寿命周期质量监管的具体目标看,主要要求自立项决策开始,到整个建筑使用年限,采取质量监管措施,而非完全将质量监管单纯的置于施工质量监管层面。具体监管中,涉及的阶段集中表现在投资决策、设计、施工以及工程投入使用等阶段中,而质量监管的主体则以各参建单位为主,如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建设单位等,并有质量检测机构参与其中,使整个监管过程处于全阶段、全方位、全过程状态,这样不仅可在工程质量提升方面起到极为明显的作用,也可保证工程项目创造更多的收益[1]。

二、全寿命周期视角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具体模式

全寿命周期指导下,工程质量监管模式构建中,主要考虑由相应的网络平台将所有监管环节进行的统一,并保证统一收集与共享所有监管信息,满足质量实时监管的目标。对于该模式的应用,其主要针对传统质量监管模式过于片面等现状,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具体表现在工程业务、工程支持以及信息服务等功能层面。

(一)工程支持功能

若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出发,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开展中,需考虑到许多相关责任主体,如施工部门、管理部门,要求这些部门间做到实时、准确传递信息,一旦有质量问题出现,部门之间可通过相互沟通交流,使质量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此时,工程支持功能便可以自身的优势为不部门间的沟通提供便利。同时,对于不同参见单位,都可利用该功能实现信息系统的连接,并做到及时更新与维护数据,使数据在真实性、客观性等各方面都可得到提高,为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工程业务功能

工程业务功能实现中,其监管的对象主要为工程施工各环节。具体实现中,首先对项目决策阶段进行监管,通过业务功能判断其中涉及的决策与立项等是否科学合理。其次,对于招投标环节进行监管,如其中优质承建商的选择,要求利用工程业务功能进行监管,确保承建商在资质、技术以及管理等各层面都能达到工程质量相关标准。最后,施工中的质量监管,其强调整个施工过程、项目运营等都要求采取相应的质量监管措施[2]。

(三)信息服务功能

现代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涉及到的许多人力资源、材料、设备以及文件等内容都需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数据采集以及处理问题。通过信息服务功能监管,既可满足数据信息收集要求,且在对工程质量问题分析与解决中,仅需在信息系统中进行检索便可实现。这种监管模式对工程质量监管的强化可起到突出作用[3]。

三、全寿命周期视角下质量监管的主要方法研究

传统建设工程监管中,采用的监管模式多停留在其中某一层面,一般以施工中的质量监管为主,而前期投资决策或施工准备等都被忽视,这便成为当前大多建设工程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全寿命周期指导下,应将质量监管关处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始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投资决策中的质量监管

一般建筑工程监管工作开展中,业主为实现监管工程质量,往往通委托监管公司形式,使质量监管目标得以实现;而政府为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管,通常考虑由监督管理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对于承建商监管,监管目标的实现由自身管理人员为主。需注意的是这些主体在发挥监管作用中,多集中在具体施工环节中,而前期的投资决策却被忽视,很容易导致后期施工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在投资决策阶段中,可考虑在项目顾问上由监理公司承担,其可为项目投资者提供关于工程质量保证的相关意见与方案,并做好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同时,投资决策过程中,也要求监管项目决策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投资决策中的工程质量得以控制[4]。

(二)施工准备中的质量监管

工程项目开展前,涉及到较多专业性较强、繁琐的工作内容,要求做好质量监管工作。具体开展质量监管中,除做好项目勘察设计监管外,还需在其他文件准备、技术资料上强化管理,确保这些技术资料、文件准备能够覆盖整个施工过程。同时,在质量监管中也要求做好施工图纸审查工作,判断其与施工实际情况是否相吻合,可考虑构建施工图纸审查机制,尽可能使施工图纸设计的精确性得以提高。另外,质量监管实现中,也要求在施工准备中采取相应的培训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强化其基本技能与责任意识,有利于质量监管目标的实现。

(三)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

施工中的质量监管要求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如在承建商方面,其在质量监管中主要需采取横向、纵向等监管方式,如严格审查建筑材料,若其存在质量问题,要求及时与施工单位联系,并做好处理工作。事实上,其中的横向监管主要强调对当前施工活动中的各环节进行监管,而纵向监管要求对项目开始至竣工验收或投入使用等全过程进行监管。再如监理单位,其在落实监管责任中,应改变传统旁站监督的方式,要求工程所有工序进行监管控制,尤其对于与其中重点施工部位,需适时检查。而对于政府质量监督相关部门,主要需根据具体规定要求,适时开展质量审查工作。另外,需注意的是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并非止步于施工竣工结束,对于建筑投入使用后的质量问题也需做好监管工作,尽可能做到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处理,这样不仅可使建筑使用寿命得以延长,也能为建筑使用者提供良好的环境[5]。

结论:

有效的质量监管模式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实际构建质量监管模式中,可考虑引入全寿命周期理论,正确认识全寿命周期的基本内涵与应用意义,利用其实现集工程支持功能、业务功能以及信息服务功能的于一体的监管模式,且在此基础上将质量监管方法落实到投资决策、施工准备以及具体施工过程中,这样才能在质量监管工作落实下,推动建筑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韩国波.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及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

[2]韩国波,高全臣.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三环”监管模式构建[J].煤炭工程,2014,03:146-148.

[3]刘佳鑫,谢吉勇.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研究[J].建筑与预算,2015,11:5-11.

[4]李海鹏.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及方法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02:159+161.

[5]万健.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与方法探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5,1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