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荣(广饶县中医院257300)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0282-01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中药及发病早期面神经根脱水消炎治疗面瘫126例,疗效显著,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26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病房病人,其中男性74例,女性52例,年龄6-65岁,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一周内就诊者94例,两周内就诊者32例,伴耳后疼痛或耳下疼痛者86例,伴味觉减退者18例,伴听觉过敏者6例。
1.2诊断标准:通常急性发作,突然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和噘嘴等动作,部分患者起初耳后疼痛,还可能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
无其他颅神经障碍,内听道拍片正常。
2治疗方法
2.1面神经根脱水消炎,10mg地塞米松加20%甘露醇250ml、15mg七叶皂甘钠加5%葡萄糖250ml、1.0mg甲钴胺加入0.9%NS250ml、静脉给药,发病初期连用5-7天。
2.2中药疗法:风寒型:麻黄9克、杏仁6克、苡仁20克、甘草9克、白附子10克、姜蚕6克、全蝎6克、川芎12克、当归15克。风热型:防风15克、双花15克、连翘12克、板兰根15克、川芎12克、当归15克、赤芍30克、白芷12克、甘草10克。
耳后痛加柴胡12克、黄芩12克、病程后期年老正虚者酌加黄芪30克。上方水煎服,每日一剂。
2.3针刺疗法:患侧取赞竹、阳白、丝竹空、四白、迎香、翳风、地仓、颊车、牵正、完骨、夹承浆、合谷(对侧)。完骨予1.5寸毫针进针0.8寸,其余穴予1寸毫针进针0.3-0.5、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次,人中沟偏歪明显加取人中穴,听觉过敏者加听宫,中渚穴(均患侧)、味觉减退者加毫针点刺金津玉液;日久额纹恢复不全者加取患侧头维,患者年老正虚者加取双侧足三里。针刺日一次,一周为一疗程。休息1-2天继续下一疗程。针刺治疗同时配合TDP灯照患侧面部30分钟/每次。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生理功能恢复。有效,症状有所好转,部分体征异常。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3.2治疗结果:痊愈116例(92.1%),有效10例(7.9%),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4典型病例
袁某,女性,48岁,于2010年1月6日初诊,早起后觉右侧面部不适,对镜发现口角向左歪,右眼闭合不全,流泪、鼓腮漏气来我院就诊后诊断为面瘫。经上述治疗二疗程痊愈。
5体会
本文所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所以发病早期给予消炎脱水消肿治疗至关重要。发病初及时用药能够控制病情,提高疗效,缩短病程。面瘫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风寒型面瘫以麻杏苡甘汤加减,疏风散寒温经通络。风热型面瘫以银翘散加减蔬风清热、活血通络。针刺治疗面瘫经验多,疗效佳,起病之初尽快给予针刺治疗,治愈率高,疗程也明显缩短。诸法合用,综合治疗能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加速受损神经的修复,从而加速神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