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学习方法在中学数学课上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1

浅谈阅读学习方法在中学数学课上的运用

王晓静

王晓静河北省广平县北温中学057650

摘要: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发挥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的习惯,掌握多种数学阅读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阅读学习方法中学数学课运用

一、运用中学数学阅读方法来指导课堂教学。

1.提纲挈领法

即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通过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类,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教师要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减缩概要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2.咬文嚼字法

数学家存在的观念、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往往具有更高的逻辑学和严密性。因此,要在认真阅读的前提下,对它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进行反复的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这样,通过细琢磨、深推敲,不仅能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也能使学生领悟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

3.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些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数学阅读学习,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只言片语的肤浅认识,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二、运用中学数学阅读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养成自觉进行数学阅读的好习惯。

自觉进行数学阅读是学生主体从无意识投入逐渐变成有意识投入的过程,它能激发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的心理趋势,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数学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力的飞跃。具体表现为:

(1)课前预习阅读。它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带着问题去听课,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如有必要,还要设计一些与旧知识有联系的带有悬念的问题和与新知识相关的有趣的练习题,促使学生进行主动预习。

(2)课后巩固阅读。课后的及时巩固,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正确的课后巩固阅读,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巩固,对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有明确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

2.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思考的习惯。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思路、顺序和步骤去感知信息,更重要的是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深入理解其表达的深处内涵,通过主体的分析与思考,去获得理性的观念或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要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具体的措施为:

(1)标注引思。即要求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逐步学会标符号、列标题、写评注、举实例。如可以用“?”表示有疑问的地方,用提纲式标题摘出概括化的要义,用小段文字注明学习时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用典型的实例解释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如此去感知信息、展开思维,“其义自见”何需“读书百遍”。

(2)问题导读。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之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在阅读中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样不仅能纠正一些片面的理解,在积极的思考中逐步接近概念的实质,而且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3)课后交流。即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带着在阅读中的体会和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教师要一方面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学习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的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对学生闪现的精辟见解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对错误或片面的认识要及时纠正或补充。

3.形成数学读练结合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可见,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因此,在数学阅读学习中,要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要引导学生把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景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数学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总之,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发挥数学阅读学习的作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的习惯,掌握多种数学阅读学习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