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曼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01)
摘要:民本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几乎无不涉足,无不论及。他们各以自己的认识角度、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本文通过阐述儒家民本主义思想的要素及特点,对民本主义有了更深的把握,结合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意义,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教育。
关键词:民本主义思想;要素;共同特点;以人为本;现代意义
1儒家民本主义的要素
1.1以天人之辨为理论基础
在儒家民本主义中,有一个从哲学的高度立论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天人之辨,通过阐发深刻的哲理来探究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究天人之际”①,它的表现形式有天命观、天道观和天理观,天命观主要论述天命与人命之间的关系,天道观是论述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天理观则是论述天理与人理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天命还是人命,还是天道与人道,以及天理与人理,都是在说明天与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目的是说明人的重要地位,从而为重民奠定理论基础。
总之,儒家天人之辨是从哲学的高度,“究天人之际”,从原始形态天命观到天道观,再到天理观,是理论思维不断深入的标志,旨在论证天与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无论是人命源于天命,还是人道遵循天道,以及人理服从天理,都是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为人世间立定准则,从而为重民奠定理论基础。
1.2以义利之辨为伦理准则
儒家民本主义的重要思想是利民、富民,但利民、富民不是无限地满足人们的利欲之心,而是要使民众的利欲之心有所节制,使之规范在道义的准则中,只有这样,社会风尚才能良好,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而有序,只有文化底蕴充实,民族素质才能提高。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物质不富足的古代社会,利民的第一要义是如何处理物质利益的问题,物质利益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个时时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到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保证群体和谐的根本,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儒家义利之辨,就是讲的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有的思想家主张重义轻利,以义为先,以义导利,有的思想家主张义利双行,基本思想倾向则是义利统一。
儒家义利之辨,注重义利统一,义利统一思想作为确立道义与利益关系的原则它引导人们在物质利益面前,以道义为重,物质利益是人的基本利益,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对这一问题时都处理得当,不仅涉及到人际关系,也关系到民心的稳定、社会的安定,同时也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转,民族精神的发扬,抓住了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一个根本问题,为民本主义思想建立了完善的伦理准则。
1.3以勤政为民为核心价值
民本主义在中国历史上主要体现在为政者对待民众的态度上,讲的是为政者要仁爱民众、理顺民心,赢得民心,实际上就是讲如何勤政为民的问题,勤政为民构成了儒家民本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在古代社会,由于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所系,民心向背关系到社稷的安危,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价值是勤政为民,历代思想家都在致力于阐发这一思想。
在中国封建社会,讲勤政为民,指的就是君、臣对民的态度,民为国之根基,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封建统治权力的巩固,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出发,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主张勤政为民,把协调和处理为民的关系,实现民心的稳定作为社会稳定的核心,勤政为民是核心价值。
2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共同特点
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胎息于商周之际的《尚书》,经西周时期保民思想、春秋时期重民思想的滋养,到战国时期形成为较完备的体系和思潮。这一思想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的封建社会,经受了尊君思想与专制居主的围剿和压迫,一直汩汩不竭,不时放射出它的光焰。由于它的传播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因而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思想史产生过重要影响,所以对它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青睐,各种研究文章、研究著作层出不穷。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对民主思想发掘整理和理论探索,使人们对其性质、特征、发展过程、作用和影响的认识一步步地的深入。
作为民本思想,其理论依据与施政主张一般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点:
(1)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与根基。
民本主义思想家充分认识到民众的巨大力量及其对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这其中最现实的表现就是对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的意义。无数的历史事实、不断的政权更迭,使人们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十三经注疏》,孟子)王符提出“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②。陆贾说:“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悔,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①
(2)民贵君轻。
民本主义者打碎了君王身上的神秘光环,还他凡人的本性。他们认为,君主的产生是当社会出现了“强掩弱,众暴寡,诈欺愚,勇侵怯”①的情况时,由群众推举出来主持公道,裁决是非的。他们是一些道德素质最好,能力最强的人。后来君主才变成具有绝对权威、为所欲为的半人半神的民众对立物。春秋时人们还认为“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③,到战国时期,孟子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口号。荀子也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力君,以为民也。”①此后,民贵君轻基本上成了民主主义思想的共识。
(3)尊重民意。
古代民本主义者认为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要求当政者办事要特别注意民心向背。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明君要“顺民心,安情性,发于众心之所聚。”荀子说:“礼以顺人心为本”孟子说:“君主要对国人皆曰可”的,“然后用之”,对“国人皆曰不可”的,“然后去之”,对“国人皆曰可杀之的”,“然后杀之”。这样,才可以“为民父母”。韩非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性”。许多思想家都认为法律的制定,都应依据民俗,听取民众的意见,否则便无法推行:管仲建议齐桓公仿照黄帝之明台、尧之衢、舜之告善、禹之谏鼓,设立“啧台”,听取民众意见,监督政府施政。黄宗羲主张“公是非于学校”。顾炎武则提出了“众治”的口号。
(4)限制君主的物欲,减轻民众的负担。
民本主义者认为,民众的利益与君主的利益是相应的。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苟子说:“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孟子认为,国家减轻租税,就可“无敌于天下”。苟子说:如果出现“府库已实而百姓贫”的情况,那这个政权“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所以,孟、苟、《易传》分别提出了“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节用裕民”、“损上益下”的主张。历代民本主义者几乎毫无例外地提出减免租税,维护下层民众基本生存权力的问题。《淮南子》还提出,作为国君,“其惨怛于民也,国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而冬不被裘。”必须先“量民积聚,知饥馑有余不足之数”,然后确定赋税征收的数额。
(5)从民众中推举贤良。
民本主义者认为,只有从民众中推选品行兼优的人充任官职,才能保证民众利益,也才能保证政权的巩固。管仲、孔子等是最早提出用贤的一批思想家。《易传》说,君主尚贤、用贤,即可得到“天佑”,从而“吉无不利”。墨子认为,尚贤是“政事之本”,“国有贤良之士,则国家之治原。”王符说:君主“南面之大务,莫急于知贤。”“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基,在于明选而已。”中国历史上除道家及韩非等少数学派、思想家外,几乎全部主张以贤治国。什么是贤?虽各学派表述有异,但总体上不外乎德、能两个方面。“他们还认为,选贤不能局限在上层贵族之中,而应该是不论出身、职业,一视同仁,“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虽在农于工肆之人”,亦不可遗弃。王符说:“贤愚在心,不在贵贱;信欺在信,不在亲疏苟得其人,不患贫贱;苟得其材,不在名迹。”选拔时,还要不拘一格,严加考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谋于心而不眩于爱,防止奸人结党营私”。
(6)安民、富民、教民。
安民,是指政府要善待民众,切实保护民众利益。王符说:“圣人养民,爱之如子,忧之如家,危者安之,危者存之,救其灾患,除其祸乱也。”孟子提出要实行“不忍人之政”。安民,包括组织武装力量,抵御来自境外的侵掠严厉惩处残害民众的官吏和暴力犯罪,反对严刑繁令和随意赦免,反对不教而诛。富民,民本主义者认为,民众的物质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存亡,“观民产之所余不足,而存亡之国可知也。”为此,孔子提出要“富民”,《管子》提出要让“民有经产”,孟子提出要让“民有恒产”,苟子提出“以政裕民”,贾谊提出“与民以财”,“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苟悦说:“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教民,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容: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让民众学习生产技术,发展经济;最重要的还是明人伦,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实现其教化功能。虽然各学派对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如法家重法律,儒家重仁义),但以教化来改造社会的目标则是一致的。
3以人为本对古代民本主义的扬弃
3.1以人为本对古代民本主义的继承。
民本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特定的方式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相通的。在中国,民本主义思想成为唯物史观赖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文化土壤,在我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中有很多人,都是从民本主义出发,接受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以至无产阶级民主思想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深厚文化土壤;在当前,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料。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3.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以人为本。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赖以出发的重要文化国情,是中华儿女“自己的实践经验”,是必须借鉴的“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之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儒家的民本思想进行扬弃,在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同时,吸收其民主性精华,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借鉴。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胡锦涛在会上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分享。我们坚持的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汉书.司马迁传[Z].
②陈清.诸子集成[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③杨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参考文献
[1]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2]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学与当代文明[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3]周舜南.韩非的民本主义思想[J].云梦学刊,2005.
[4]周舜南.论中国古代民本的类型与要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2).
[5]苏双碧.略谈古代中国的民本主义[J].史学理论研究,2007(1).
[6]朱仁显.论中国传统行政思想德基本特征[J].史学集刊,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