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中胸部螺CT发现的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影像表现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体检中胸部螺CT发现的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影像表现及分析

董大伟

董大伟

北京小汤山医院放射科102211

【摘要】目的:分析体检中胸部螺旋CT发现的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影像表现,提高体检中对此类病变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来我院体检发现67例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病例CT影像表现,总结MSCT(Multi-sliceComputedtomography)结合薄层及MPR(multi-plannerreconstruction)可以很好地显示判断不同类型气管憩室的经验及体检中需要鉴别的情况。结果:67例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单发65例,多发2例,以气管右侧后方最多见(62例),位于气管后方中部5例,直径范围在0.3cm-1.9cm之间。61例可发现与气管通道,腔壁菲薄,可光滑,也可不整。结论:利用MSCT薄层及MPR可以对不同类型气管憩室提供诊断依据,从而在体检中提高此类疾病的检出率,进而说明此类病变并不少见。

【关键字】气管;憩室;MSCT;体检

【中图分类号】R76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584-02

气管憩室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气管局部先天性缺陷薄弱处膨出的一种良性病变,气管憩室一般见于气管的后壁,既气管软骨环的缺口处或气管的膜部[1]

患者一般无临床症状,气管憩室X线平片显示率极低,在以往X线检查报导甚少,曾被认为是少见病甚至罕见病。CT广范应用于临床后多由于肺部其他疾病行CT检查时偶然发现,检出率也较低,但随着多层螺旋CT在体检上的应用,其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将我院体检中发现的67例气管憩室病例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旨在使放射科医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提高此类疾病在体检中的检出率。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胸部CT发现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者67例,其中男36,女31例;年龄26一62岁(平均44.5岁),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51例),少数有咳嗽、咳痰(6例),极少数偶有胸痛(5例)、胸闷(5例)。

1.2检查方法:美国GELightspeedProl6螺旋CT扫描机。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膈底。扫描参数为层厚5mm,螺距1.0,扫描条件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80mA,矩阵512×512,薄层重建层厚为1.25mm,并传至工作站进行MPR后处理。

2结果

本组67例胸廓入口处憩室65例单发,2例多发(均为2个腔),以气管右侧后方最多见(62例),位于气管后方中部(5)例,气管左后方未见(曾有1例考虑左侧后方气管憩室,后薄层重建观察为食道中央少量气体影),直径范围在0.3cm-1.9cm之间。MSCT薄层及MPR重建表现:气管旁边的类圆形、小条带状、小泡状、不规则形小气腔,类圆形者37例,小条带状11例,小泡状10例,不规则形9例,,内部及细线或分隔23例,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腔壁菲薄,可光滑,也可不整。全部病例均未见到气液平,腔内与气管内气体密度一致,47例在MPR重建下发现其与气管之间有细的管道或孔相通。61例在1.25mm薄层重建中见到气管壁裂隙或细线样低密影与气管联通。

3讨论

3.1病因与病理文献中对本病的病因和病理分型有不同的叙述,多数文献[2]将气管支气管憩室划分为先天性、后天挤压和后天牵引3种类型。大约60%以上为先天性憩室,多由于胚胎期支气管不完全发育的残余性突起或局部气管软骨环及软骨间膜的异常发育和薄弱导致气管支气管黏膜及黏膜下层透过肌层等向外突出形成憩室。一般见于气管的后壁,既气管软骨环的缺口处或气管的膜部,大多偏于右后侧,其原因可能因气管左后壁与食管紧邻,所以不易发生[3],也可能因这些位置咳嗽时局部气腔内压较高有关。

3.2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气管憩室在临床上与性别无明显差异,男女均可发生,本组发生在男性36例,女性3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大多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极少数患者偶有咳嗽,胸痛、胸闷等症状,CT表现为气管右后方的不规则或类圆形小气腔,与气管腔内气体密度一致,连续薄层观察可发现低密度影与气管之间有一较细的管道相连,该征象具有特征性,且应用MPR多层螺旋CT重建组合技术,其图象显示更为逼真,可发现憩室与气道相通,但由于其是在薄层基础上重建,故发现辨率低于薄层,与本组数据表现相符。本组憩室大小在0.3cm~1.9cm之间,最小者呈小气泡样改变,气管憩室以单发者多见[4],少数可多发,本组仅2病例为多发,与文献报导一致。其形态可表现为类圆形、小条带状、小泡状、不规则形等,少数可表现为蜂窝状及分叶状,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壁可光滑,也可不整,腔内容物均为气体,本组全部病例均未见到气液平,这与体检人群大多无明显病史有关。

3.3诊断与鉴别诊断螺旋CT特别是MSCT应用以来,扫描速度明显提高,且扫描范围扩大,包括了下颈部,并且利用薄层重建连续观察可发现直径在3mm微小憩室[2,5]。MPR是沿气管、支气管长轴从冠状、矢状及任意角度重组2D影像,其技术的应用能清晰显示气管内外结构及解周边多有脂肪间隙,壁内缘光整或不整,病变的整体性及直观性很好。憩室与气管壁紧密毗邻相通,薄层重建连续观察结合MPR重建绝大多数的病例可以被发现和确诊。而通过本组数据可以看出薄层重建连续观察较MPR重建对气管憩室与气管间通道显示更具优势。在临床中本病的鉴别诊断应考虑纵隔内含气型支气管囊肿、支气管重复畸形和局限性纵隔气肿等疾病[6]。鉴别要点主要有:气管憩室相对较小,小的直径仅数mm,多不超过3cm。刘玥[7]、Al-kasspooles[8]等报告的含气型支气管囊肿均在4cm以上,甚至达到6-7cm左右;囊肿一般比较圆,呈光整的球形,而憩室多呈多种形态,壁菲薄。纵隔气肿沿纵隔内的软组织间隙、纵隔胸膜弥散分布而非气腔样改变。在体检中主要和肺尖部小肺大泡和食道内小气体影鉴别,①小肺大泡发生在肺尖胸膜下,距离较憩室远,仔细观察无相通;②食道内小气体影,在气管左后侧,连续观察周围环绕食道壁,较长,并且不与气管相通。

通过以上对胸廓入口处气管憩室影像表现的分析,在气管憩室的诊断中,薄层重建CT应当成为主要的检查和确诊手段,应用MPR重建成像可以观察憩室的全貌及其与气管、支气管的沟通情况,本人几年体检工作中关于气管憩室诊断经验和体会,此类病变并不少见,大多无临床症状,无需治疗,希望本文为临床及体检中该病检出率的提高带来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技术出版社,1986,31.

[2]PolverosiR,CarloniaA,PolettiV.Trachealandmainbron-chialperticula:theroleofCT[J].RadiolMed,2008,113(2):181-189.

[3]马连山,张玉莉,韩在文.气管憩室1例[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10):459.

[4]郭悦鹏.原发性气管与支气管憩室16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1,17(7):515.

[5]Soto-HurtadoEJ,peliuela-RutzL,RiveraSanchezI,etal.Trachealperticalum:areviewoftheliterature[J]Lung.2006.184(6):303-307.

[6]邴晶,连世东,谭晓天,韩玉成.气管支气管憩室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0,32(3):281.

[7]刘玥,曾津津,彭芸,等.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9,24(2):145-148.

[8]Al-kasspoolesMF,AlbericoRA,DouglasWG,etal.Bronchogeniccystpresentingasasymptomaticneckmassinadult:casereport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La-ryngoscopy,2004,114:2214-2217.

作者简介:

董大伟(1973-),男,河北三河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影像诊断;北京小汤山医院放射科。(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例①类圆形气管憩室位于胸廓入口气管右后方,MPR轴、冠、矢状位均可见其内分隔,矢状位可见细线样通道。

例②同一病例两个憩室,上方成小条带状,下方为小气泡状,冠状位可在同一层面见到。

例③小气泡状气管憩室位于胸廓入口气管右后方,1.25mm薄层重建可见与气管相通,是气管憩室可靠佂像。

例④小气泡状气管憩室位于胸廓入口气管后方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