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建设内容理论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3

乡风文明建设内容理论探讨

仲伟来1王芬2

仲伟来1王芬2(1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镇江2124002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2)

中图分类号:S

摘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生产要发展,生活要宽裕,乡风还要文明。本文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等几个方面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乡风文明;和谐;新型农民;新风尚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将“乡风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纳入“十一五”规划之中,凸显了“乡风文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体现了中央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追求文明乡风的强烈愿望。今年是“十一五”时期的最后一年,在我们着手制定“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背景下,研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对于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乡风文明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下进行的,体现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目的是在农村营造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保农民树立正确的新农村建设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在农民脱贫致富、市场观念增强的同时,受市场经济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农民的价值取向倾向多元化、趋利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流行于世,一些农民表现出道德滑坡与信念危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能帮助农民统一认识,认清新农村建设的本质,通过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能逐步克服农民一些落后的思想意识和习俗,提高农民的思想信念、道德水平,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朝着乡风文明方向发展。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共同理想在农村具体体现,坚持新农村建设,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对调动广大农民奉献农村发展、积极投入到农村各项工作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利于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3.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利于塑造团结、奋发向上的新农村建设氛围

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农村范围内把农民群众凝聚起来,有利于强化农民群众对自己生活居住地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将个人的发展与新农村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广大农民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推进文明乡风的建设。

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价值标尺

建设乡风文明,就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提出了“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等“八荣八耻”的要求,使广大农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懂得了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抵制的,这对于自觉培育爱国爱民爱家之风、科学文明之风、团结互助之风、勤劳致富之风、诚实守信之风、遵纪守法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有着鲜明的导向作用。

二、大力推进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文化知识层次的高低,决定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着不可代替的影响。

1.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由小学文化水平为主转变为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最新资料显示,“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3%;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占9.5%,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86.2%,高中以上学历人口仅占4.3%”2。这说明九年义务教育虽然在中国农村已基本普及,但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民的文化素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要求还是不适应的,需要继续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更要依靠科技,这必然要求农业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否则一些农民会因为科技素质较低而根本不能有效地掌握农业新技术和新方法,更不用说有效地将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了。落实“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就要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力度,推广普及农民学得会、用得着的农业实用技术,提升农民把握新品种、掌握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能力,切实提高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科技素质。

三、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1.倡导健康的文化娱乐方式

文化娱乐活动是解决当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内容单一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农村文化娱乐方式,对乡风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农村中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小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中的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落后腐朽文化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是“农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较大。极少数人不务正业,以摸牌赌博为生;个别乡镇有固定点聚众大赌。因摸牌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3二是封建迷信思想、陈规陋习等又死灰复燃。巫婆、神汉、算命先生、道士先生走村串户,求神拜佛、问卜占卦等现象屡见不鲜;非法建造庵堂、庙宇,聚众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有增无减。近年来,农村宗教组织发展很快,但一些地方因缺少监管,神教合一。这些宗教迷信活动影响极坏。三是披着现代文明外衣的所谓健康高雅文化娱乐方式如洗浴中心、歌厅、按摩房等不断向农村的转移、尝试、渗透,抢占农村文化娱乐市场,为“黄、毒”在农村滋生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农村缺乏农民喜欢看、喜欢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由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组织的“关注农民文化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农民对乡镇文化站的活动热情不高。67.89%的农民不参加或不常参加文化站组织的活动;有的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91.3%。目前,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属于自己的文化娱乐方式。所以,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重大民族传统日、集市,广泛开展农村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农民喜闻乐见自助性文体活动,引导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的主体,让农民在参与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2.倡导合理的消费方式

简朴节约从来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一直为农民所崇尚。总体上讲,当前农民的生存生活消费比较节约,基本上符合我国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日常节衣缩食、喜欢储蓄。受收入水平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在生病时行为选择是小病拖、大病也不舍得花钱去医治。所以,农村疾病消费也不高。

目前农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人情消费盛行。据调查,农村用于人情消费的现金占户均总收入的20%,占家庭总支出的28%。二是浪费消费。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婴儿出生、满月、百日、周岁到升学、参军、招工、提干、升职、订婚,为了讲“风光”,讲“排场”,摆“阔气”,都要大宴宾客,许多农民平时节衣缩食,这些时刻却一掷千金,铺张浪费。三是生育消费。受中国几千年来“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思想影响,不顾计划生育政策的规定,宁愿缴纳巨额罚金,也要千方百计生一个儿子。四是封建迷信消费。一些农村现在建祠堂、修庙堂、立神位、烧香请巫婆、建房请风水先生、求神仙、拜菩萨、敬天公等消费呈上升趋势。“全国农村一年花在庙上的费用300亿元;请巫医看病的费用150亿元;其他封建迷信费用达200亿元”4。五是喜丧消费。“现在农村操办一件婚事少者花费三、五万元,多者十几万元,父母倾尽所有,东挪西借,不堪重负。办丧事讲排场、相互攀比现象严重。一般丧事要花费二万元以上,多则五至八万元,使得一家的积蓄因死人而全部花光,有的甚至要举债。”5农民这种不合理的消费,压制农民文化消费、农业生产投资性消费水平的提升,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影响良好乡风的形成。

倡导合理的消费方式,就是要引导农民摒弃上述的一些不良消费行为,加大农民文化消费的比重,提升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投资的比例,促使农民在建设文明乡风中,增加自身的收入水平。

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1.人与人的和谐

要形成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格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因此,我们要通过和谐文化的培育和熏陶,引导人们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时候,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最为基本的人际关系做起,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实施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模式,生产经营的主体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单位的,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由于受小农经济意识的支配,农民在处理自己的经济利益与集体经济利益关系的时候,很难将它们有效地衔接在一起,致使农村长期以来村民之间关系松散、缺乏合作精神与一致行动能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核心是构建农民与农村社会的和谐,即在正确处理农民个体利益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整体利益的关系时,要在二者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协作纽带,使每个农民都有平等的人格、尊严、权利和机会共享农村社会发展的成果,共担农村社会发展的责任,这样农村社会的和谐才能达成。

3.人与自然的和谐

近年来,随着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推进,农村的村容村貌虽然不断改观,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农业是粗放型农业,能源消耗大,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对土地、水、生物物种等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危害人畜的健康”6。二是较多的乡村没有垃圾池和垃圾处理设备设施,改水改厕落实不到位,农民乱倒垃圾和生活污水习以为常,禽畜粪便满地流也不管,臭气熏天,脏、乱、差现象严重,非常不利于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三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一些农民为了个人私欲,大量使用除草剂,大肆砍伐树木、乱挖土石、开山造地,以及不合理的开荒等,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造成青山变化秃岭,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发生山体滑坡等,这不仅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危及公众财产和生命安全,还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有的地方还出现一些动植物开始灭绝。所以我们不得不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新农村良好社会主义风尚的营造一是靠文明乡风,二是靠法律制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农村新风尚的建设。当前,在农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尤其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农民群众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逐浙树立品德端正不违法、计划生育不超生、家庭和睦不拌嘴、孝敬老人不忤逆、邻里互帮不生非、崇尚科学不迷信、健康娱乐不赌博、移风易俗不浪费等社会风尚,形成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良好风气。此外,还要同各种不良风气作坚决斗争。如不孝敬老人,邻里不和睦等行为,让群众自己来监督,以他律变为村民自律。只有这样,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才能建成。

参考文献:

[1]李建新,邓一鸣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2—263页。

[2]两会焦点链接:《中国农村教育现状》[E],http://gb.cri.cn/27824/2009/03/03/3785s2445579.htm,2009年3月3日。

[3]朱启臻:《新农村:乡风文明》,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0—81页。

[4]林镜芳、袁宜嫔:《乡村社会道德重建:一个居于“乡风文明”的现实思考》,《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卷,第6期,第46页。

[5]沈明健:《关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年,第4期,第16页。

[6]蒋和平,朱晓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7]林镜芳,袁宜嫔:《乡村社会道德重建:一个居于“乡风文明”的现实思考》,《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12月第4卷,第6期,第48页。

注:本文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D类项目(09KJ02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