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兰潘菊芳(江苏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盐城224001)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6-0318-02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我院于2008年6月成立“冠心病活动中心”,通过建立合理护理干预模式及针对性健康教育,达到控制原发病,降低危险因素,以期达到预防心血管事件,降低再住院率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我院病房就诊及出院的冠心病患者随机选择200例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125例;女75例;年龄34-86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60例;中学89例;小学及以下51例;患者自愿加入“冠心病活动中心”。
1.2方法
加入“冠心病活动中心”。由健康教育小组护士填写生活方式评估表,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肥胖等19项内容由专人进行调查,向每例调查对象询问,选择或直接回答,采用医生、护士、家庭共同参与,对患者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出院后由同一名护士每3个月对上述表格进行复评一次,评价干预效果。随访2年,观察加入“冠心病活动中心”后生活方式改善及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再次住院情况。
1.3干预内容
1.3.1健康教育干预:加入“冠心病活动中心”的患者,建立个人信息档案,由专人进行管理,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方案。专人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详细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分别在出院后半年内每月进行电话随访,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再次进行评估、收集资料,依据循证得到的证据不断调整健康教育方案;指导按时按医嘱服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每季度一次;进行健康知识竞赛;举办患者互动交流会;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小册子。
1.3.2生活方式干预:从合理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量活动、心理平衡等5个方面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
1.4评价方法
随访2年,了解生活方式改变、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观察时间点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针对性健康教育前后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变化比较:见表1。采用针对性健康教育后,患者生活方式较前明显改善,包括戒烟、低盐、低脂饮食、控制情绪、减轻体重、适量体育锻炼。加入冠心病活动中心后2年冠心病患者高盐饮食、缺乏运动、情绪激动的情况有了进一步改善,较加入活动中心后1年有统计学意义。
表1200例患者针对性健康教育前后不良生活方式的情况变化比较(例)
。
注:x12值为加入后1年与加入前比较;x22值为加入后2年与加入前比较;x32值为加入后2年与加入后1年比较。
2.2200例患者加入“冠心病活动中心”后,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2年随访显示,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再次住院率为19%。
3讨论
多数冠心病患者尚未建立起健康生活方式,50%左右的患者希望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知识。给患者治疗性建议后,如果不做任何定期的强化干预,许多已改变的生活方式不久又会回到患者生活中去,更积极的定期强化,可获得更显著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效果。
我们成立“冠心病活动中心”,让患者在护士指导下配合治疗计划,护士每季度以电话或家访形式与患者联系,督促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随着不断强化干预,患者吸烟例数、数量逐渐减少,高盐、高脂肪饮食得到了有效控制。缺乏运动、情绪激动有了进一步改善。
护士在管理患者的过程中掌握每位患者的不良习惯做到个体化教育,能够有针对性、有效地解决患者个体存在的问题,让其知晓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减少心血管发生的重要性,使患者产生信念,主动去改善自己的不健康行为,出院后定期随访、复查、咨询、指导保证了冠心病教育的连贯性和重复性,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负担。
护士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了专科知识水平和沟通能力。尤其是由健康教育护士与患者进行一对一随访教育效果明显优于不熟悉的护士进行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岑德宁.老年冠心病病人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广西医学,2008,30:4-6.
[2]赖丽,李晓玲.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与进展.南方护理学报,2005,12(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