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24
摘要本文就服装专业学生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在不同的教育理念、学习环境下,交叉互补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其创新、创业竞争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也希望对其他高校此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一、引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市场所需确立的主要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强调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充分对接,在教学内容上,兼顾提高学生应用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
二、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实践探索
1.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小组统领各项工作。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以我校为主体,台湾高校及相关服装企业合作为基础,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平台搭建为保障的专业建设指导小组,统领进行探索实践。
2.确定试验课程,重构课程体系。在充分调研和沟通的基础上,考虑各方的优势,以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信息和典型工作内容为依据,先拿出2门主干课程为试验课程,从教学内容开发、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和课程考核评价改革三方面进行试验,形成初步方案,再以此为阶段性成果推广至其他主干课程,进而辐射至其余课程,重构课程体系。
3.引进台湾优质师资和企业界精英教师。我校原有教师基本是院校背景的,实践经验稍弱,所以我们先后引进或聘任台湾优质师资和厦门行业、企业界精英进入我们的教师队伍。多元化的教师队伍给学生多元化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吸收各家之所长。另外,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利用教师带学生下企业、台教赴大陆教学或陆教师赴台交流之机,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内容专题研讨会,不断更新教学案例和企业数据,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服装行业需求。
4.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通过对服装企业的岗位任务调研,在学校课堂创设学习情境,引入企业的真实案例和数据进行教学。校内教师或企业专家上课时,地点可以在学校,也可以把学生带到企业,直接与企业对接,以任务完成为驱动,引导学生完成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提高其实战技能,较好地实现了课堂理论知识积累的“量”变到企业实战技能积累的“质”变的转换。
课程考核评价也从过程性大作业“纸上谈兵”的图片考核方式转变为以结果性大作业“真刀真枪”的作品考核为主的方式,从院校教师的单方面考核转变为双方、三方甚至四方综合考核的方式。考核的内容由业界导师和院校教师共同确定,并且以业界导师的考核标准为主,强调对实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考核。
三、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探索成效
1.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实战能力增强。
以课题组主要成员陈宇老师为例,校企合作前,他与企业接触很少,虽有一定的成绩但并不突出。经过几年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他快速成长起来。2016年3月和10月在北京中国国际时装周期间,各举办了一场个人作品发布会,并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获评为第22届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同年5月又受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邀请参加2016《AsiaModelFestival》,并发布个人时装作品。同年9月作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官方唯一推选的设计师赴法国巴黎参加全球最全面最专业的时尚类展会——2016WHO′SNEXT。课题组其他成员也取得不俗成绩,在此不一一赘述。
2.学生竞赛水平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增强。
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既贴近行业前沿,又接企业生产实际之地气,在任务驱动模式下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很好地转化成了真正的设计任务,“纸上谈兵”的设计稿、企划案变成了在秀场上展示的作品、在商场售卖的商品和在企业设计、生产、销售中可执行的方案。两年多来学生在“新人奖”、“真维斯休闲装设计大赛”等许多国内外服装大赛中屡获殊荣。在校生2014级曾思华等学生组成的WHISTLEHUNTER(口哨猎人)团队与企业合作正式发布了服装品牌——WHISTLEHUNTER,并推出了2017年春季的5款服装产品,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和淘宝商店也同时上线,公众号推文一经推出,在短短5个小时便获得了5000多人次的阅读量。
3.企业满意度提高,学生职场实力增强。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主干课程的考核评价是以企业导师为主的,因此,有的企业导师利用自己给学生上课的先天优势,早早就“高薪利诱”把一些优秀的学生招致自己麾下,成为自己的员工。还有一些企业了解到我们的学生在学期间参与了某些大牌企业的品牌企划、新品开发等工作,纷纷找上门来招聘我们的学生,有的甚至提前要走老师的“后门”动员学生到他们企业工作。企业对这些新进员工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尤其是我们重点推荐的学生,工作后不久就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如2013届毕业生李贤委同学毕业后短短3年不到时间,就晋升为设计师、总经理助理。2014届毕业生任艺同学现任某品牌的首席设计师,两人2016年都被评为福建省十佳服装设计师。任艺还在2016年4月和11月分别在上海国际时装周和北京国际时装周上成功举办两场个人作品发布会。
四、总结与期望
从本项目实施的过程和成效看,这种新模式实用、可行、成效显著,并且具有可推广价值,相信这种模式对其他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未来我们有以下两点期望:
1.多方合作环境更友好,政府激励政策更得力。
从各级政府到相关部门应重视并加强对两地高校之间、校企之间合作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完善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努力营造“平等、友好、互惠、互利”的合作环境,完善激励合作项目的专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参与合作项目的企业给予奖励或提供减免税收的各种优惠。
2.人才培养体系更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更科学。
目前,我们与台湾高校间的合作,仅是浅层次、一般性、课程合作的形式,未能真正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联合人才培养机制、质量评价的反馈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而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期待更加完善的两岸高校教师的合作交流机制,使师资队伍建设更趋科学、合理化。
作者简介:梁亚林(1963.12——),女,北京市人,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服装产业经济、服装市场营销、服装企业管理等。【本课题为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第二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两岸职业教育专项)“闽台两岸服装院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AS14559】
参考文献
【1】龙德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构建“行业制定标准,院校负责培训,政府实施监督”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天津职业学院联合学报》2015年6月第17卷第6期P3-P6
【2】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天中学刊》2015年2月第30卷第1期P133-P138
【3】潘美莲林启英“搭建校企产教融合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科技资讯》2016No12P137-138
【4】李爱英“高等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创新科技》2015年10月总188期第10卷P55-P59
【5】杨辉《研究与比较: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