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患者不同湿化方法干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机械通气患者不同湿化方法干预效果分析

陈雷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目的:分析机械通气患者不同湿化方法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外科ICU住院的60例患者为对象,患者均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数字随机分组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以改良法与传统法进行湿化,对比湿化效果。结果:实验组湿化满意率、湿化后痰液中重度粘稠度及患者气道湿化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各项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机械通气患者在传统湿化器湿化基础上采用微量泵法进行微量泵湿化,可达到理想的呼吸机湿化的效果,减少气道湿化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痰液及时吸出和自主呼吸的恢复,促使患者尽早恢复。

【关键词】机械通气;湿化方法;并发症;效果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5-0138-02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针对危重病人救治中常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在给气管切开患者使用过程中湿化不到位,患者经常出现气道干燥、痰液粘稠、痰痂的形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诸多问题。为了减少以上问题的出现,为达到理想的气道湿化效果,提高患者耐受及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对此类患者在传统的湿化器湿化(下称传统法)的基础上采用微量泵法(下称改良法)连接在呼吸机管路上,进行微量泵湿化,不仅能更好的提高湿化效果,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内容概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外科ICU住院的60例患者为对象,患者均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数字随机分组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诊断明确,且在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情况下使用呼吸机。

1.2方法

在呼吸机湿化器湿化的基础上使用输液连接管连接患者的气管切开和呼吸机管路,一端连接湿化管)进行微量泵湿化。如图1护士掌握使用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呼吸机湿化器灭菌注射用水湿化,调温度为37℃;实验组采用改良法湿化,微量泵采用0.45%生理盐水50ml2~4ml/h之间泵入,湿化器湿化和实验组相同。观察使用呼吸机>5天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吸痰的次数与频率,气道湿化临床效果,湿化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肺部感染率。

图1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两种湿化方法示意图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分级标准为:(1)湿化满意:分泌物稀薄,可顺利通过吸痰管,无黏液块或结痂咳出;(2)湿化过度:分泌物过于稀薄,咳嗽频繁,肺部、气管有明显痰鸣音,需经常吸痰,应酌情减少湿化量;(3)湿化不足:痰液无变稀薄趋势,吸痰管难以顺利吸出,可咳出黏液块或结痂。

对比两组患者湿化后痰液粘稠度,Ⅰ度:痰如米汤或泡沫状,稀痰后玻璃接头内壁无痰液滞留;Ⅱ度:痰外观较Ⅰ度粘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头内壁滞留,易被水冲洗。Ⅲ度:痰的外观明显粘稠,常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玻璃接头内壁常有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洗。比较两组患者痰液中重度粘稠度。

对比两组患者气道湿化不良反应,连续观察大于5天,记录两组刺激性干咳、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和百分比(%)表示,用方差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湿化效果对比

气道湿化治疗48小时后,实验组湿化满意27例、湿化不足3例、湿化过度0例,对照组湿化满意22例、湿化不足4例、湿化过度3例,实验组湿化满意率(90.0%)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68,P<0.05)。

2.2两组患者气道湿化不良反应对比

实验组患者湿化后痰液中重度粘稠度(13.3%)明显低于对照组(30.0%),见表。

表两组患者湿化后痰液黏度对比

2.3两组患者湿化后痰液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湿化过程中出现刺激性干咳1例、肺部感染1例,实验组患者出现刺激性干咳3例、肺部感染2例、痰痂形成1例、气道粘膜出血1例,实验组患者气道湿化不良反应发生率(6.7%)低于对照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47,P<0.05)。

3.讨论

机械通气是指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在呼吸机帮助下帮助患者维持气道通畅,改善患者机体缺氧及二氧化碳积蓄情况[1]。在进行机械通气前首先要建立人工气道,人工气道的建立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病人的重要措施,而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倘若患者呼吸机内的湿化罐湿化经常湿化不足,可造成患者气道内痰痂形成,加重肺部感染,不利于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也延长了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间,加重了患者的住院费用等问题。

为降低呼吸机湿化器湿化不足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减少患者经济上的负担,同时减少护士工作量,避免纠纷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达到切实做好优质护理的目的[2]。我科对机械通气患者在传统的湿化器湿化的基础上采用微量泵法进行微量泵湿化,这种湿化方法具有方法简单、取材方便、易于观察等优点,能够很好地弥补呼吸机湿化器湿化所带来的不足。本文中采取改良湿化方法的实验组湿化满意率、湿化后痰液中重度粘稠度及患者气道湿化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各项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针对机械通气患者在传统湿化器湿化基础上采用微量泵法进行微量泵湿化,可达到理想的呼吸机湿化的效果,减少气道湿化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痰液及时吸出和自主呼吸的恢复,促使患者尽早恢复。

【参考文献】

[1]杨柳,尹平.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湿化液更换频率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7,32(13):87-89.

[2]李艳丽,方军,李兰,王宁.不同输液器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7,28(09):150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