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清脑方在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益气清脑方在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杨世彰

(甘肃省华亭县人民医院甘肃华亭744100)

【摘要】目的:分析益气清脑方在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88例,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44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采取益气清脑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5.45%较对照组的79.55%高(P<0.05);观察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应用益气清脑方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脑部血流速度,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益气清脑方;尼莫地平;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114-02

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于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病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若患者未能在患病早期接受有效治疗,致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可使患者产生认知功能障碍及血管性痴呆。目前,常规西医治疗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部血流量为主要目的,但临床治疗效果欠佳[1]。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于中医“头痛”“眩晕”等范畴,中医药在治疗该疾病方面有独特优势。本研究将分析益气清脑方在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5年10月—2017年2月我院诊治的88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2000年日本脑卒中会议制定的有关慢性脑供血不足诊断标准[2];(2)存在头重、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及睡眠障碍等临床症状;(3)头颅CT或MRI检查未发现血管性器质性脑病变;(4)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短暂脑缺血发作、肿瘤、脑出血及脑梗死;(2)严重肝、肾、心、肺功能不全或血液病;(3)神经系统疾病障碍或智力低下;(4)依从性差,调查研究困难。上述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均44例。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5.69±5.85)岁;病程4个月~7年,平均病程(3.86±1.24)年。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65.71±5.64)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病程(3.94±1.42)年。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基础治疗,药物包括阿司匹林、盐酸氟桂利嗪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用法:口服尼莫地平片(生产厂家:唐山吉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0150930,规格:20mg),20mg/次,3次/d。观察组实施益气清脑方治疗,方剂成分:黄芪30g,川芎12g,制首乌10g,当归15g,丹参12g,熟地黄30g,白术12g,枸杞子15g,茯苓12g,桃仁10g,石菖蒲12g,远志12g等。辩证加减:伴高血压者加用草决明10g,夏枯草15g;伴冠心病者加用薤白10g,瓜蒌20g。用水煎煮至150mL,1剂/d,分早晚2次服用。2组均治疗2个月。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参照《内科疾病诊断与疗效标准》相关标准判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痊愈:头重、头晕及头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日常生活、工作不受影响;显效:头重、头晕及头痛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虽有一定不适,但日常生活、工作仍不受影响;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生活工作受一定影响;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生活工作受严重影响。(2)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进行检测;(3)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本研究相关数据,采用(x-±s)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率”描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79.5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3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一种高发于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头重、头痛、记忆力减退、失眠等。本病形成与脑动脉狭窄、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动力学障碍等因素有关,故西医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原则为增加脑血流、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脑细胞代谢。目前,常规西医药物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但整体临床疗效不理想。中医将本病纳入“眩晕”“头痛”等范畴,中医专家一致认为,本病病机为正其亏虚、血不上行致使瘀血阻滞脑络、髓海失充。因此,中医治疗宜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

益气清脑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熟地黄、当归及桃仁补血滋阴,川芎、丹参配伍可养血活血、化瘀理气,制首乌具有补益精血的功效,石菖蒲醒神通窍,远志祛痰开窍、安神益智,白术燥湿和中,枸杞子补血安神,茯苓渗湿健脾。诸药合用,可补气活血通络、使诸症缓解。现代药理显示,黄芪可显著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抗血小板聚集,同时能促进微循环,增强脑细胞耐缺氧能力;川芎、当归可显著改善血液粘稠度,扩张脑血管,预防血栓形成;熟地黄能使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显著增强,使血清中过氧脂质水平降低,从而延缓脑细胞衰老;丹参可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损伤,并使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炎症反应显著减弱,从而使患者缺血、缺氧状况有效缓解;枸杞子可调节血脂,抗动脉硬化,并增强大脑功能,改善患者记忆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LVA、RVA与BA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高;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不明显。表明临床采取益气清脑方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可显著改善临床疗效,显著增加患者脑血流量。

【参考文献】

[1]杨娟,张金龙.养血清脑颗粒联合中医护理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30例临床评价[J].中国药业,2016,25(2):44-46.

[2]胡纪源.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与治疗[J].安徽医学,2002,2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