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吉林市132011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风险,分析风险护理方法对心血管内科病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作为临床实验阶段,每阶段随机抽取30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阶段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实验阶段(观察组)给予风险护理,对比观察两阶段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护理风险发生率(5.00%)更低,其焦虑程度更低(40.25分±5.58分),病人疾病不确定感低(46.36分±7.85分),与对照阶段病人对比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病人临床护理风险较多,使用风险护理方法有助于降低临床护理风险,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风险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及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医院的各种医疗纠纷案例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心血管内科,病人大多病情复杂、严重,而且变化快,给病人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对于心内科病人的护理工作,存在着很多的护理风险,哪个环节做得不到位,都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发生。因此,作为心内科护理人员,应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一些安全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尽量避免安全影响因素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并有效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作为本次实验的临床实验阶段。每阶段随机抽取30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照阶段(对照组)300例病人,男160例,女140例;年龄41岁-82岁(58.62岁±10.24岁);病人的疾病种类:高血压76例,冠心病74例,心律失常38例,扩张性心肌病32例,肺源性心脏病27例,风湿性心脏病23例,其他30例;合并有糖尿病38例,合并肝肾功能疾病26例,合并肺部感染11例。实验阶段(观察组)300例病人,男167例,女133例;年龄42岁-81岁(58.53岁±10.77岁);疾病种类:高血压75例,冠心病75例,心律失常36例,扩张性心肌病34例,肺源性心脏病24例,风湿性心脏病28例,其他28例;合并有糖尿病33例,合并肝肾功能疾病22例,合并肺部感染13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和合并症等差异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
2、干预方法
2.1对照组
病人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方法,包括观察病情的变化、遵医嘱给予病人各项治疗性操作、提供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工作。通过对照阶段本科护理风险案例的分析,制定相应的,以预防为主的风险护理,主要措施如下:①根据病人的疾病情况、健康状况及年龄等进行综合评估。将病人按高、中、低危进行分层管理,如急性心梗病人、年龄大于80岁的病人、合并行动障碍等潜在风险的病人纳入高危组,增加护理力量,重点做好防坠床、防摔、防意外措施。②加强健康指导,提高病人及家属的风险防范意识。在护理时,加强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做到每一项工作有预见性,并在各项操作前告知病人和家属,让病人明确自身的护理风险,了解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要讲明卧床休息的重要性,让其主动配合,并及时解决卧床期间病人的问题。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在实验阶段,护理人员针对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如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紧急事件处理、心血管内科药物特性、抢救设备等均进行了重点考察和培训,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并制定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理措施。④加强和完善硬件设施,在易滑地段设立安全提示牌,并增加防滑垫等,开水房加设“小心烫伤”提示语。⑤护理过程中多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身体状态,并加强观察。例如,对于23例便秘病人进行了提高干预,指导其多食用新鲜的蔬菜与水果,其中9例给予通便药物,及时解决了便秘问题,有效避免心血管意外。同时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及时吸痰,保持其呼吸道通畅,保持病房安静,密切监测病人心率、心律、脉搏、血压变化,并做好护理观察记录,做到护理记录保持完整和连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资料。⑥重视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随时准备好日常所需的急救药品。心内科以高龄病人居多,病人病情复杂而且变化快,各种抢救医疗器械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均制定检查与维护操作规程,使之做到紧急情况时可随时使用,避免了因设备问题而发生护理风险。⑦危重病人转动时,要指派有经验的护士陪同,无论是院内转动或转出院外,均要先确保病人无坠床风险,各种管道等要确保固定妥当方可搬运,同时做好转运过程中病情变化的应急处理预案。
2.2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包括护理风险的发生率,病人的焦虑程度和疾病不确定感。焦虑程度使用焦虑自评量表,量表满分为100分,评分在50分以上为病人有焦虑状态,且评分越高,病人的焦虑程度越高。疾病不确定感使用MUIS量表,量表满分为125分,病人评分越高,表示疾病的不确定感越高。
2.3统计学方法
所有试验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包处理,并确保准确无误。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焦虑程度和疾病不确定感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方法采用t检验;风险发生率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2]。
二、结果
三、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内科疾病也越来越多,病人在住院期间由于疾病复杂多变等原因,容易导致风险的发生。通过临床经验总结认为,心血管的临床护理风险主要包括病人自身因素、护士因素。其中病人因素包括如危重病人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压疮、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容易发生猝死、部分病人遵医嘱行为差等。护士因素主要是由于护士的职业素质较差,在临床工作中缺乏沟通,对药物及仪器使用不熟悉等,形成潜在风险。例如对照组300例病人发生了47例风险,包括17例跌掉磕碰,8例压疮,13例随意下床活动,1例抢救药物不在保质期内,8例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这些护理风险的发生,与护士和病人两方面因素均有较大的关系。针对这样的情况,本院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了风险护理,利用加强与病人沟通和提高护士综合素质这两种方法对病人进行护理。加强沟通能够提高病人对疾病及相关风险的认知程度,让病人明确自身容易存在哪些风险,住院期间需要注意哪些内容,并提高了其医嘱依从性;且还邀请了病人家属参与其中,让病人家属了解病人情况,与护士协同对病人做好照顾;同时,这种方法还让护士对心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有足够的了解,熟悉每位病人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防止风险的出现。通过多种方法提交,通过这些方法锻炼护士的综合素质,提高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从临床实验结果中也可以看出,观察组病人使用风险护理后,病人的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其焦虑程度和疾病不确定感均较低,与对照组病人比较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这种风险护理方法是切实有效的[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是否做得到位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康复情况及医院的声誉。作为心内科的护理人员,要提高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增强法律观念和职业责任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将不安全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减少护理纠纷发生。
参考文献:
[1]叶小红,陈伟琼,黄惠香.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3(06):733-734.
[2]徐雯.心血管内科护理的风险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6):341-342.
[3]刘夫红.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6):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