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100000
摘要: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历经40余年的发展之后,确立了包含“人、文、地、产、景”多个层面的策略体系,吸引了台湾各级政府、专家学者、社会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参与。社区营造是应对全球化结构性冲击下的一种“自下而上”的运动和“参与式民主”的实践。以自主实现社区价值为目的,政府、社区居民以及专业团队共同合作为基础,营造永续发展社区。诚然,目前大陆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体量等等都与台湾存在一定差异,但面对城市化和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和困境,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相关经验政策确实值得大陆学习借鉴。
关键词:社区营造;台湾;经验
1引言
改革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迅速演变为“市场经济”,取得了中国式经济的增长奇迹。但高速经济发展之下所带来的弊端也日渐凸显,乡村人口流失、人口老龄化、特色产业缺失,社区文化发展滞后等等问题迫在眉睫。社区,不仅是一种地域单位,更是一种在地文化的体现,是进行自主自治、创新的最佳单元。在台湾地区的政府政策、社区规划的推行方法和经验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2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
台湾学者普遍将1994年以前的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称为传统社区发展时期,1994年以后的称为多元社区发展时期。
传统社区发展最初开展于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派驻专家到台湾协助当地开展社区发展工作,并先后制定“社区发展工作纲要”颁布“八年计划”、“二期五年计划”、“阶段性实施方案”等,由村长或其全权指定的“理社区事会”承办。最初的社区发展工作主要针对能体现政绩的基础工程、生产福利、精神伦理等开展,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特点。居民参与性和自主性较低,但不可否认的是为多元社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展条件。
1994年至今,台湾进入了多元社区的发展时期。社区营造成为政府推动社区改造的主要政策方针。1994年,台湾行政院提出“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政府部门开始实质性地注重民间力量和社区自治。2003年,提出“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2005年,推出“健康社区六星计划”;2006年预算编制超一百亿新台币,全面推动了社区营造的发展;2008年,持续推动社区营造,“农村再生计划”资金投入庞大。该阶段横跨民进党国民党两党党政交替,社区营造计划不仅未受到影响,执行层也升高至“行政院”。“行政院”下设“行政院社区总体营造协调及推动委员会”,其成员为“行政院”各部会首长,“行政院副院长”担任召集人,下设社区总体营造工作小组、专家学者顾问团及“行政院”社区总体营造幕僚工作群等任务编组。由本社区居民参与并自主提出发展计划,挖掘社区精神,确立生态保护、人文教育、医疗福利等以及最重要的特色产业发展,来营造永续发展的社区。
直至今日,台湾社区营造已经发展了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自上而下的政府顶层设计、主动作为与自下而上的居民行动、实践创造的互动联动,共同造就了台湾社区营造的全面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3政府政策的演变
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始于1965年“行政院”颁布实施的《民生主义现阶段社会政策》,后来“行政院”又先后制定实施了“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健康社区六星计划”。为了使社区营造政策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院”对这些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其中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提出的“社区总体营造计划”被认为是台湾地区近年来最具创新性的社区营造政策。历经40余年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着实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政策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了四个阶段:
3.1社区发展工作
在1965~1993年间由“社会司”主办,社会发展协会执行,以《社区发展工作纲要》为法律依据,自上而下的开展了基础工程、生产福利和精神伦理的“三大建设”。此次政策虽然推动了硬件建设,但也引发了景观水泥化严重,社区没有特色;行政机构代替居民决策,导致居民自主性低等问题。
3.2“社区总体营造计划”
在1993~2001间年由“文建会”主办,文史工作室执行,自下而上的改善了生活环境,增强了地方文化的建设并着手培育社区自治能力。此次政策地方和民间社团以“自主参与,自下而上”的模式推进社区自治,但政策由“文建会”主导,在创造产值方面成效不佳。
3.3“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
在2002~2004年间由各部会主办,小区营造团体执行,以《社区营造条例草案》为依据,大力落实社区营造协议(建议、宪章、公约和计划)。本次政策的成功之处在也正是在于将社区营造工作列入行政机构主要的公共政策中去,并首次对社区参与进行立法赋权,政策涉及各专业领域,总体营造效果较好。
3.4“健康社区六星计划”
在2005~2008年间由部会主办,各社区执行,自下而上的着手整合资源,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全面推动了社区改造。通过发展产业、社福医疗、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环保生态和环境景观六大方面的提升,建立自主运作且永续经营的社区营造模式。
4社区营造组织
社区营造织是组社区营造中极为重要的角色,在面临具体的人、文、地、产、景等发展建设项目时,可以充分弥补社区居民在知识、观念和经验上的不足。社区营造组织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非政府组织或非盈利组织,一部分为大学教育机构,另一部分为规划团队。
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在挖掘地方价值,组织、引导、策划社区发展的主题,推动社区培训居民技能,提高居民素质,社区意见的整合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区职能,充分引导实现社区自我价值探索,使居民逐渐主动参与到社区营造中去。
大学教育机构作为社区营造组织参与社区营造之时,因其包括了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可为社区提供专业层面的技术支持,比如培训和普及相关专业知识,挖掘在地特色产业,生态环境改造保护等。
规划团队是社区营造中是极为重要且特殊的一部分。社区规划师大多作为社区营造具体建设的策划和执行者,承担着与各方利益群体直接谈判和提供咨询服务的角色,为社区营造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咨询服务与技术支持。他们强调社区居民在规划过程中的全程参与,凝聚社区精神,集思广益的解决社区问题,并强化自我认同感。
台湾社区营造的成功与社区营造组织密不可分。多元力量的参与与创新,跨专业人才的协作联动,加之社区居民的全程参与和自治,才能实现社区的永续发展。
结语:
通过总结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政策改革、社区营造组织作用几个方面我,可以看出台湾社区营造的是以社区的可持续化发展为前提,培养居民的自我认知感,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重塑社区活力,挖掘文化价值从而实现社区的永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与传承。
台湾社区营造采取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联动模式,建立政府、社区营造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协作的关系,是顺应社区发展状况和居民需求而创造的一种社区治理发展模式。在注重调整和重构各种关系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培育孵化社区精神,实现了人、文、地、产、景的和谐共生,这些社区营造经验对大陆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康乐,黄丽玲,郑卫.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40(06):716-725.
[2]张婷婷,麦贤敏,周智翔.我国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政策及其启示[J].规划师,2015,31(S1):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