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德江县民族中学胡应强
《新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便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等全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强调了创新精神在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樊笼里,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整个教学过程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探索,大胆尝试,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以下儿点体会:
一、教学理念要更新
以我的教学实践为例,以前的教学只依靠“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就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作为年轻教师,虽然我也时常在教学中搞些小花样,但那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已,从未想到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的思想发生了很火的转变,沉睡的思维被激活了,真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
因此,如果教师树立创新意识,不满足于现状,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那么,谍堂就不会是一潭死水,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学习的快乐、精神的愉悦和自我实现的满足。
二、教学内容要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传授知识而轻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为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黑板和课本,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学生和外面的大干世界隔绝开来,语文教学要联系实际,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
语文课堂,不仅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也应是学生生命涌动的地方。五分钟的课前活动首先留给学生:看视频、讲故事、读美文、谈心得,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同时又是师生互动交流的绝佳时机。与课本相得益彰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不时亮相:同学们在“辩论会”上唇枪舌剑,各显神通;“诗文朗诵会”上声情并茂,婉转抑扬;“美文赏析课”上各抒己见,“激扬文字”;“读书心得会”上畅所欲言,“指点江山”;“课本剧表演”中个性飞扬,才华横溢;“影视博览课”上热泪盈框,感慨不已;“小记者采访”活动中言语犀利,直切要害;“综合实践课”上歌舞才艺,“百家争鸣”。
语文课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活了语文课堂,拓宽了学习空间,开发了课程资源,沟通了课堂内外,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的视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平等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尝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从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为学生创新品格的培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三、教学形式要出新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但传统的“封闭式”、“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语文教改的突破口在于怎样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此,笔者在教学形式方面大胆地进行了尝试。
首先,创设“自读质疑、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丁肇中先生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耍授之以法,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我将每篇谍文的最先发言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主解疑。在学习每个单元前,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大纲,主动参与到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实施上来,教师尽量肯定并采纳他们的意见,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要求学生每一课前都要做好预习工作,包括字词、作家作品、背景知识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声音、图象、动画和视频,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表现力。如我在讲授《雷电颂》一课时,自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文化讲坛一爱国诗人屈原”,让学生了解屈原坚强的斗志和悲壮的一生,然后通过nash动画讲述端午节的来历,接着提出问题:“你认为属原是个怎样的人,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震天撼地的朗诵,此时,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调动了积极性。
再次,深入开展对话式教学,师生、生生密切合作,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组织者、参与者。笔者运用最多的方式就是师生访谈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和互动探究式教学。这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回顾过去,探索的脚步艰难而又执着;展望未来,我信心满怀。我坚信,只要广大语文教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努力创设平等互动、生动活泼的新课堂,就一定会培养出一批批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