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颈部神经鞘瘤1例

/ 1

右侧颈部神经鞘瘤1例

查正纪

查正纪(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676200)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8-0172-01

【关键词】神经鞘瘤腮腺颈

神经鞘瘤又称施万瘤,来源于神经鞘膜,多见于中年人。我科收治一例右侧颈部神经鞘瘤,在诊断治疗上均较特殊,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5岁,云南镇沅县人,因右侧颈部无痛性包块3年余,门诊以“右侧腮腺肿瘤”收住院。患者诉3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颈部有一包块,无红肿疼痛,无活动,以后包块逐渐长大,偶有酸胀感,声音无嘶哑,曾到当地几家医院抗炎治疗均无效果,于2010年3月3日至2010年3月14日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最后诊断为:“右侧颈部神经鞘瘤”。

体检:患者一般情况好,身体壮实,无消瘦。右侧下颌升支后缘,耳垂下方至颈动脉三角区上部均较对侧丰满,皮肤色泽正常,触诊有一约6.5cm×4.5cm×2.5cm大小实性包块,边界不清,无触压痛,包块活动度差,下极触之坚韧,包块上部分位于腮腺下极深面,下部分位于颈动脉三角区上端。B超及CT提示:右侧颈部实性包块,与腮腺关系密切。CT增强扫描颈部淋巴结无肿大。心电图,X线胸片及血常规报告均正常。

治疗:在插管全麻下行右侧颈部肿物探擦切除术,由于术前没有做腮腺造影,包块是否是腮腺肿物术前难以确诊,笔者拟腮腺肿瘤切除术的方法于耳屏前至下颌下做“S”形皮肤切口,只是耳屏前垂直切口较常规切口尽量短一些,翻起皮瓣至充分暴露腮腺下极和肿物下端为止,于肿物下部分前后逐渐向上进行顿分离,术中见颈动脉被肿物向外推移,肿物的包膜似神经,笔者考虑该肿物为“迷走神经鞘瘤”小心避开颈动脉,继续沿肿物包膜外向上分离,见肿物于腮腺下端深面被肿物包膜隔开,小心将肿物与腮腺深面完全游离,同时,在肿物深面进行钝分离,当肿物与内外前后组织完全游离时,纵向剖开肿物包膜,顿分离完整摘除肿瘤,保留下肿瘤包膜(神经)。术后1—2天患者有稍微呛咳,1—6天声音稍微嘶哑,治愈出院时无呛咳和明显的声音嘶哑。术后我院病理报告为:“(1)纤维瘤;(2)增生性淋巴结炎”。经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复查报告为:“(1)神经鞘瘤;(2)淋巴反应性增生”(报告单)。

2讨论

头颈部神经鞘瘤主要发生于脑神经,如听神经、面神经、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干,其次是周围神经,以头面部及舌部最为常见[1]。本例患者发生于颈动脉三角区的上端,肿瘤被腮腺下极所覆盖,导致右侧下颌升支后缘,耳垂下方至颈动脉三角区上部均较对侧丰满,触诊边界不清,临床难以确诊是否属于腮腺肿瘤,虽腮腺造影可以鉴别,但即使不是腮腺肿瘤,由于肿瘤大部分被腮腺下极覆盖,手术时仍需暴露腮腺下端,因此术前造影对手术帮助不大,重要的是手术时要小心谨慎,严格区分肿瘤与腮腺的关系,避免盲目剖开腮腺,造成不必要的腮腺损伤或切除。该区域的肿瘤有重要神经分布和通过,因此首先要考虑肿瘤是否与神经有关,不能盲目切除而损伤重要神经,造成功能障碍,该病例若无临床经验,盲目剖开腮腺或者将迷走神经当做普通肿瘤包膜切除,将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害。病理报告是临床诊断和科研的重要依据,因此,报告要准确无误,该病例从术中所见和术后患者临床表现,笔者认为属迷走神经鞘瘤,经上级医院病理复查结果与临床诊断一致。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