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1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江嘉

四川省汉源县白鹤荆州学校625300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针对教材内容及其特点试着开展了以下语文实践活动:

一、读一读,体会一个“美”字

读,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更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是一种完整的生命活动。

1.应该让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任何外在的强制性的或是功利性的读,一定是片面与低效的,或许它能达成譬如获得信息、掌握知识等功效,但它不可能实现心灵的震撼、心智的启迪,不可能实现人的生命的生成。《燕子》及《古诗两首》中描绘的春景真是美不胜收,同学们陶醉在迷人的春光里,我抓住这一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谁不想把这春天美景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呢?所以,这时候的朗读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这时候的读才可能成为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其成效是明显的、多方面的。

2.读就是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验。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和人世沧桑,它是人的思想、志趣、情感等的有形折射,是多彩亮丽的生活世界的无声写照。所以读还不够,我觉得应该让它们与生活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体会得更加具体、深刻。

二、讲一讲,注重一个“活”字

这里的“讲一讲”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内容:

1.复述课文。

这些要求复述的课文故事性都很强,语言文字很优美,我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添加自己的语言,把复述的内容讲得更加生动、具体、完整。

2.讲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

上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我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宋庆龄的小故事,然后举行一次《名人故事会》,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来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同时根据课文内容,我班还开展了“动物故事会”、“科学家发明故事会”和“民间故事会”等学生喜爱的讲故事大赛活动。

3.讲自己的故事。

在上《我的油布伞》一课时,学生被课文中的母爱子、子敬母的世间真情所感动,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我说: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亲人的关心和帮助,一定也有着感人的故事,好好回忆回忆,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代表在班上比赛,看谁讲得感人。课后,在教室里出现了这样一幅情景:各小队成员围坐在一起,静静地聆听其中一位成员的故事。那情景是何等的默契,连平时的几个“调皮分子”都瞪大眼睛,不插一句话。是啊,学生在书本中感受到了母爱,在生活中体验到了母爱,让他们把自己感人的故事讲出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这份浓浓的母爱,何乐而不为呢?

三、演一演,突出一个“趣”字

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学生比较喜欢,如:《推敲》、《九色鹿》等。作品中人物的性格鲜明,仅仅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何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表演出来呢!于是同学们按小组开始自编、自导、自演,排起了课本剧。你瞧,他们多忙!首先要选好编剧,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然后是挑演员,看能否把握住人物的性格;最后是导演,准备好道具就开始排练。过了两三天,他们就可以闪亮登场了,每一次的课本剧表演都获得了成功。可以这样说,演一演,学生知道了作品的大意,感受到了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查一查,强调一个“放”字

1.观念要开放。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因为语文是开放的学科,应该放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内容要开放。

既可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生活接轨。题材要广泛,思路要开阔,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余地。如《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地球上的环境怎么样?要求学生先去搜集、整理成专题《热爱地球妈妈》讲给同学、家人听。

3.形式要开放。

或写或画,或演或唱,或调查研究,或查阅资料,可独立完成,也可几个同学合作完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表达需要,自由选择。

五、写一写,落实一个“实”字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是: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学完《塞特凯达斯瀑布》后,我设计以下综合实践活动:观察你所在乡镇的环境,可以查阅各种资料,写一份环境保护的倡议书;学完《第一次汇款》后,我要求全班同学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邮局认真填写一份汇款单。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但更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要使语文学科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生活的完整性,我们要把教学过程中那些理性分析的学习方法改为感性的实践活动方式,要把游戏的、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活动方式引入到语文课堂,使教学的要求成为学生成长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多想办法,大胆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