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非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立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通过分析创新教学的实质、特征、原则、目的和方法,从而力图把握创新教学,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中小学创新教学
中小学创新教学是以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旨归,以创设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学环境为手段,以改革现行教育教学模式为突破口的教学管理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创新教学应该成为中小学校教学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构建以培养青少年一代创新素质为核心目标的创新教学,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求,更要求我们理性地把握创新教学,从实质、特征、原则和目的等诸方面进行深刻的探析。
1创新教学的实质
现代的科学研究表明,创新是人的基本特性。但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活和发展则在于后天的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课堂教学应成为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学生创造潜能开发、培养的历史重任。对中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并不是要给学生开设一门关于创造学的课程,也不仅仅是开展有关创造的课外活动,而是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创新素质为教育教学目标,将创新素质的培养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平时的管理之中,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在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综合效益、整体效益。因此,中小学创新教学的实质就是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立足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建设创新型学校,培养创新型教师,进而造就创新型学生。创新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它能够真正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追求生命质量、自我实现的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生命质量。
2创新教学的特征
2.1问题性特征。亚里士多德曾讲:“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中开始的。”创新教学的问题性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出富有新颖性和挑战性、难度适宜、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中,要特别鼓励学生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开阔思路,重新组织现有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资料,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创新往往从问题开始,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才有创新可言。如爱因斯坦从牛顿力学和麦可斯韦电磁理论相矛盾的现象出发,提出疑问,并解答疑问,导致狭义相对论的产生。
2.2探究性特征。创新教学的探究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探索和发现他们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人类的认识方法和活动方式,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有目的地选择重演的内容;创设探究和发现的情境;提供与学生所要发现的知识具有相同结构的材料;鼓励运用多种方式完成发现;教会学生进行科学加工。
2.3个性化特征。创新教学的个性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全面发展的同时,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因材施教,发展他们的个性。
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教育也不例外。人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人的先天素质有多种差异;人出生后即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一环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个体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接受的影响也会不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教育,才能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3创新教学的原则
3.1主体参与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从而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落实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讲究教学民主,在注意对共性进行全体全面培养的同时,又要注意对个性的发展,特别要重视对创造个性的培养。要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经常关爱、鼓励那些敢于提问,经常有新观念、有坚持性的学生,使其创新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3.2整体发展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使创新教学系统化、最优化。依据这一原则,在中小学实施创新教学就是要坚持全体性、全面性和全程性,使青少年一代在德、智、体、美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诸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整体发展,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3.3协调创新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教的创新与学生学的创新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依据这一原则,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创新性地进行教学。同时,要求学生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3.4民主活动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态度来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起来。依据这一原则,要求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传统教学整体划一、一言堂、“填鸭式”的弊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从而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
3.5实践探究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动手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拥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依据这一原则,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做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创。能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社会,积极探究、不断进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创新的能力。
3.6激励进取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育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新方法处理问题;善于使用夸奖的语言、会心的微笑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坚持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创新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以及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否则,没有毅力,自命不凡,即使具备一定的智力基础,在创新活动中也会最终败下阵来。
4创新教学的目的
创新教学目的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可以说,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态,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前提。
创新教学目的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它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活动顺利完成。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体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创新教学目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它反映的是创新主体的行为技巧和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它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创新教学目的的第四方面内容是创新人格的养成。创新性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构,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基础,集中表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顽强的创新意志和健康的创新情感,它反映出创新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
5创新教学的方法
“素质教育”实施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其落脚点也应放在课堂上,渗透到各科教学中。笔者认为,在各科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诸方面努力。
5.1教会主动求知。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把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列为未来教育的四个支柱,并指出它们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学会求知就是更多地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学会求知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学会求知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可对学生终身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中国的学生早已习惯了接受式学习,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板书,学生笔录。课堂上,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提问题,学生如同“应声虫”对老师百依百顺。教师只传授知识,很少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听课方法。被动地学习使许多学生离开老师就无所适从,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古语云:“授人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实际上就是提醒教师重视方法、技巧的作用,教会学生自己去求取知识。同时,作为学生,要不断探索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高效率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因为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学习的终身化要求学生必须尽早形成自学的能力。
5.2支持求新求异。一般认为,创新性就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求新求异是创新活动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追寻的是标准化、统一化、同步化、集中化,追求的是整齐划一,这些实际上有限制人、束缚人的一面。人是有个性的,而个性就是对标准的超越;人又是有创造本性的,这种本性需要揭示、保护和培养。青少年学生年轻气盛,喜动不好静,活泼且好奇。对某个问题,某件事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愿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是极可贵的品质。所以,教师要注意发现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不要窒息他们的创造灵感。
5.3设置创新情境。从管理角度上,学校要给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结合日常教学搞科研,并制定配套政策,对教改突出者重奖。学校应正确对待教学改革中的失误,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还要及时协调社会、家长的关系,争取多方面支持。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创设富有新意的问题情境。杜威曾指出,人处于任何一种情境都会产生一个个疑难问题,它们会触发人的思维活动,从而去想法解决疑难,获得经验(知识)。他指出传统教学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引起思维”的情境,不让学生从事主动的活动,而只让他们被动地死读书本知识。杜威的观点对我们实施创新教学颇有借鉴价值。
设置创新情境又一途径是拓展第二课堂,开展课余科技学术活动。这些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又益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对学生智力锻炼和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可缺少的。
5.4鼓励质疑问难。一个只知道记忆知识的人,将永远不会独立思考;一个不会独立思考的人,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掌握创新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受传统的中庸思想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中国的学生课堂上主动发问的时候不多,更提不上与教师公开答辩。况且,许多教师视学生的怀疑、反诘为大不敬,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在中国,教师判断“好”学生的标准一般是听话、守纪律、分数高。而美国老师欣赏的学生是活泼好动,能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能言善辩,思维敏捷并且有很高的操作设计才能的人。在教学中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其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明显,不满足于求同思维,思维定势未能左右他们智力活动。对于问题他们能从不同角度发表独到见解,有选择地授受外部信息,不盲从,喜钻研难题,乐于与教师讨论。这些学生外显的特征正是创新教学希冀达到的。
5.5诱发想象多思。想象是在刺激物的影响下,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对认识有补充作用。现实中有许多事物要直接感知是非常困难的或是不可能的,但借助想象可以弥补对对象认识的不足,扩大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知识经验;想象具有超前性,它能使我们预见未来,进行发明创造,尤其是想象中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对于文学家塑造人物形象、作曲家创作新乐章、科学家创造新产品、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列宁也曾经指出,不仅诗人需要幻想,就是数学家也需要幻想。没有幻想,甚至连微积分也发现不了。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摒弃“填鸭式”的“灌堂灌”,代之以“启发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发扬教学民主。其次,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清晰、准确、生动。再次,针对抽象内容,教师适时采用图表、模型、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学生应当学会思考问题,既要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技能技巧,又要善于想象。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大脑中充斥着一堆僵硬不化的“死”知识,那么创新活动需要的有价值的想象的大门就不会打开。
5.6注重实践操作。能力是人在与世界交互作用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学以致用,正说明了学习的目的与价值。实践操作是对知识的检验和应用。
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是读书、做题、考试,致使学生脱离了实际生活,它注重的是继承而忽视创新能力。当前,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及其他形式的课外活动,这才有利于纠正传统教育中的弊端。
科技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青少年在参加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要进行阅读、观察、比较、思考、设计、制作、试验、总结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手脑并用,可使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在搜集资料、准备材料和制作、试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想方设法战胜困难,尽力寻找问题解决的新途径。这无疑是在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意志和毅力,开拓他们的思维,增加自信心、自觉性,提升动手能力。
总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是创新教学的目的所在,而创新教学的方法则是搞好创新教学的策略和手段,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体现于创新主体的行为活动中。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