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记忆维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探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记忆维度

曹新茹

曹新茹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省济南市25001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带来了一些冲击。盲目地改造原有的生活环境,过度地开发村落旅游,大量传统民居建筑的废弃坍塌以及村庄的无序建设等造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严重破坏,因此,能否从整体上研究村落及其保护与发展更新问题,引导其健康发展,在根本上决定了村落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记忆维度

引言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是村落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长期作用的外在表征,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是其发展过程中历史、自然地理造就的物质载体和外在表现。以佛山罗村为例,通过对现有传统村落建筑空间、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分析,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好地保护和延续传统村落传统形态和传统文化。

1传统村落基本概念

“传统村落”的定义兼有“传统”与“村落”的内涵,是指形成时期较早,传统资源较丰富,保有较多历史沿革,在选址、环境、建筑风貌等方面无较大变动,具有一定历史、社会、文化、科学、经济、艺术价值,虽历经久远,仍可为人们服务,具有文明价值与传承意义而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在村落空间形态上,则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选址朝向、空间形态、营造方式、装饰风格、其中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都保存与延续了某种可称为“传统”的模式,注重对过去、历史的建筑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的继承,整体风貌蕴含着历史文脉与地方文化的内涵,并有所发展。

2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研究方法及定义

2.1空间形态的意义

空间形态,即为形式的构成逻辑。其研究包含两方面重要思路:“一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适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人群的聚居方式。聚落形态从宏观上研究聚落及聚落群之间的关系,涵盖不同时期聚落的性质、规模及相互位置的关系;同一时期不同聚落之间的关系;聚落形态的变迁等。

2.2叠置分析法

叠置分析是将2个或者多个图层要素进行叠置融合产生一个新的要素图层,并且包含之前图层要素的分析。本文将传统村落的位置信息与数字地图高程(DEM)、城市化率、道路交通密度、人口数量、GDP等图进行叠加,用于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城市、交通、人口、经济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传统村落分布的不同模式。

2.3最邻近点指数

最邻近距离是表示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测定出每个点与其最邻最近点之间的距离,取这些距离的平均值为表征邻近程度的平均最邻近距离。当区域中的点状分布为随机型时,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可用。传统村落的最邻近点指数,分析在各省范围内传统村落的分布类型,了解宏观尺度上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3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

3.1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分布特征

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集聚特征,利用测量仪器进行核密度制图;为获得边缘平滑的核密度分析图,经过多次试验,选取带宽为200km,依据式计算传统村落的核密度,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形成了4个集聚区,分别是冀鲁豫交界集聚区、皖浙赣集聚区、黔桂湘交界集聚区和滇西北集聚区,其共同特征为:均处于各省(或者国际边境)的交界处,说明边界(边境)地区有利于传统村落的留存与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的总体格局在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时已经确定了基本雏形,不同批次传统村落形成的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后续的第二批、第三批传统村落对总体格局影响并不显著,是对第一批格局的补充和强化。

3.2地形因素

海拔高程是传统村落的一个重要属性,村落的海拔高程直接决定了传统村落所处于的地形位置,由于垂直地带性的影响,不同海拔高程村落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也会产生差异,从而形成各具特点的村落结构和生产方式;此外,海拔高程还与村落的对外交通条件有着一定联系,一般来说,海拔高程越高,地势起伏变化越大,交通越不方便,村落与外界的阻碍就越大,传统村落也就易于保留下来。

3.3经济因素

地区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留存具有一定联系。本文以从统计年鉴获取的2013年各市GDP数据代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此绘制中国地级GDP总量专题地图,将其与传统村落位置叠加,并利用式计算传统村落经济分布局部自相关情况,就目前情况而言,传统村落在经济分布上,形成了三大聚类类型:一是以云南、贵州为代表的经济落后集聚型。这一类传统村落,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聚集,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使该地区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为保留传统村落创造了难得的条件,这类地区也是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密集的核心;二是以东南沿海省份,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的相关城市和重庆市为代表的经济发达集聚型村落。

3.4交通因素

交通条件作为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地区公路网密度代指该地区的交通发展程度,制作公路网密度专题地图,与传统村落位置进行叠加,并利用式计算传统村落交通布局空间自相关情况,传统村落分布与交通条件方面,依旧形成了三大聚类类型:一是以东北、西北、西南相关地区城市形成的交通滞后集聚型村落,这些村落所拥有的交通条件普遍落后,与外界联系不便,为保留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保护传统建筑不受开发破坏创造的客观条件,使得传统村落能够保存;二是以河北、河南、江苏、浙江、湖北、四川、重庆等相关省市村落为代表的交通便利集聚型村落,这些村落不仅处于交通便捷、沟通方便的地区,而且能够良好地保护传统村落;三是贵州中北部、安徽南部等一批村落虽然交通也不便,但未能表现出明显的聚类类型。

结语

本文从宏观方面研究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地理特征,并对有关传统村落分布的单一要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明确不同因素与传统村落分布之间的相关程度,发现不同地区传统村落与自然、人文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异,而这些因素对传统村落的留存是否产生了直接影响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戴林琳,徐洪涛.京郊历史文化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成动因、体系构成及发展变迁[J].北京规划建设,2010(3).

[2]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以苏北窑村为例考察村庄秩序重构的一项经验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5(6).

[3]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与变迁[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