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人民医院213000
【摘要】目的:对心理护理干预用于门诊静脉输液患儿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将326例在门诊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列入该研究,患儿共分两组,对照组仅给与常规的静脉穿刺步骤,而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不同患儿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干预进行医治,对比两组患儿的输液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在医治过程中配合医护工作者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儿给予一次进针即可成功的概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儿需要在门诊进行静脉输液时,给予患儿适当的心理护理来进行额外的干预治疗有利于取得患儿和家属的配合,从而减少孩子们进针的重复次数,对患儿和医护人员均有利。
【关键词】患儿;心理护理干预;门诊静脉输液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2-188-01
儿童对外界各种危害因素的抵抗能力较低,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生病,孩子生病后由于年龄的限制和自身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还不是十分准确,当儿童生病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速度较成年人更快、更急。因此,对于儿童生病后,应给予及时治疗,静脉输液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治疗方式[1]。为了研究在给予患儿常规输液护理的同时再给予患儿适度的心理干预治疗的意义,笔者在本研究中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单纯静脉穿刺输液步骤及同时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对医治后两组患儿的输液情况作对比,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326例需要在门诊进行输液的患儿,包括172例男性患儿和154例女性患儿,患儿的年龄处于2个月到11岁之间,平均(4.25±1.33)岁,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63例:其中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77例;年龄在2~10岁之间,平均(4.22±2.25)岁。实验组163例:其中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77例,年龄在3~11岁之间,平均年龄(4.34±1.75)岁。对比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组成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实验方法对照组:患儿只给予常规的步骤进行静脉的穿刺输液。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儿的不同需求给予患儿额外的心理支持进行干预治疗,包括给予患儿肢体上的亲近,语言上的鼓励,注意力上进行分散,使患儿对扎针的注意力转移,减小对扎针的恐惧感,取得患儿对医护人员的好感,使患儿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完成静脉穿刺输液。操作完成后,可给予患儿适度的奖励或给予表扬,缩进与患儿之间的关系。
1.3疗效评估标准对两组患儿不同的处理过程后完成静脉穿刺输液的治疗目的,以取得患儿的合作及一次性穿刺成功为评估的标准。
1.4统计分析对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其差异采用卡方和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患儿配合医护人员操作的情况
两组患儿在接受了不同医护干预的处理后,实验组患儿配合医护人员的概率为96.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合作的概率(9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1。
2.2患儿进针成功的次数统计情况
结果如表2,患儿在给予心理干预后,患儿及家长的情绪得到缓解,患儿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度更高,有利于下一步的临床处理,因此实验组患儿在给予一次进针即可成功的概率达到了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患儿在生病后的治疗方式中,门诊静脉输液十分常见。医护人员在给予患儿进行救治操作时,患儿由于自身的不适和对陌生环境、医护人员的害怕,常常会更加的急躁,表现为哭闹,躁动等抵触表现,增加医护操作的难度,影响对患儿的治疗,也会引起家长对孩子的疼惜,进而可能引起对医护人员的不满意等,甚至发生医患纠纷[2-3]。所以,对于患儿需要给予输液治疗时,探寻有效的方式来提高患儿的配合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医护工作者对于如何让患儿配合临床治疗操作,缩短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和研究[4]。谢玮敏[5]等通过研究发现,对于需要静脉输液的患儿,可以通过改善患儿的治疗环境,使环境更加温馨舒适。如在墙壁上粘贴患儿喜欢的卡通造型;在治疗室内放置吸引患儿玩耍的玩具;播放孩童喜欢的卡通动漫等。通过这些方式减少孩子对治疗环境的恐惧感,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可以提高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的概率。本实验则在给予常规的输液操作后再一起使用心理干预对门诊静脉输液患儿进行治疗,然后对其干预的疗效进行评估。
本实验中,在只给予常规的输液操作的163例患儿中,有148例患儿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配合率为90.8%。而当患儿给予了心理干预的辅助治疗后,患儿的配合率达到了96.9%,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实验组患儿进针一次即可成功,无需重复进针的概率为92.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对患儿在给予常规输液操作处理的同时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可以取得患儿的配合,减少患儿进针的次数,提高医护人员的效率。
综上所述,患儿在进行门诊静脉输液治疗时,除了给予患儿常规的操作,同时应给予患儿适当的心理干预进行治疗,来提高患儿对医护人员操作的配合度,因此更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韩玉梅.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1):240-241.
[2]李秀明.儿童输液室护患纠纷原因分析与防范[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8):3974-3978.
[3]于梅香,孙琳,崔静.儿童输液室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4):249-250.
[4]赵玉杰.个体化护理在门诊输液室儿童输液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0):4097-4098.
[5]谢玮敏,胡金花,陆丽英.童趣化诱导在学龄前儿童静脉穿刺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9):674-675.